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甲-价值与趋势投资掌门
金甲-价值与趋势投资
掌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738
  • 关注人气:23,9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不坚守铁矿价格底线全行业将白干一年!

(2009-10-20 10:10:52)
标签:

杂谈

分类: 重大趋势判断

本文为金甲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支持!

 

 题记:最近,中方有关各方较为强烈地表达了争取谈判胜利的意愿,作为一名股市投资者,我们也真诚希望中方能够最大限度地捍卫自己的权利,为自己的企业负责,为投资者负责。

 

中心思想:1、中国有充分理由坚守铁矿价格底线!

           2、2008年整个钢铁企业的利润只有846亿,如果本周开始的谈判中方妥协,将多付840亿-980亿!真是巧合,等于白干一年。

 

——中国坚守铁矿价格底线之一:数据

 

2010年度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将于本周在青岛举行的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上正式开始。

有消息说以巴西淡水河谷(Vale of Brazil)、力拓(Rio Tinto)和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等公司将要求把2010-11年度的铁矿石价格上调30%-35%,扭转2009-10年度铁矿石降价33%的局面。

如果这个要求最终实现的话,2009年铁矿石价格下降33%给全球钢企带来的“美好时光”将仅仅只持续一年。同时也将为中国希望在新一年铁矿石谈判中要求降价的愿望更难实现。

受此消息影响,自8月初见顶回落,跌幅高达27%的螺纹钢1001期货15日出现了久违的阳线,截止收盘每吨上涨78元或+2.12%。

更耀眼的是A股市场的钢铁板块,共40只钢铁股居然无一绿盘,最高涨幅达9.44%。

真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一:量能数据:

据发改委目前公布数据,中国粗钢产能接近全球的50%,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中钢协数据,2009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将超过世界海外贸易量的60%。

据海关最新统计,9月份出口钢材247万吨,较8月份增加3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2.9%;1-9月累计出口1571万吨,同比下降67.6%。

9月份我国进口钢材191万吨,较8月份增加3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0.4%。1-9月累计进口1338万吨,同比增长8.6%。

9月进口钢坯28万吨,较8月份减少7万吨。

9月份我国出口焦炭4万吨,同比下降97.08%;1-9月累计出口36万吨,同比下降96.7%。

9月份进口铁矿石6455万吨,创月进口最高纪录,同比增长64.67%,1-9月份合计进口46936万吨,累计增长35.7%。

2009年平均每月进口5215万吨,据此测算全年进口铁矿石将达63000万吨左右。

二、价格数据:

据中钢协2009年度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结果的公报显示: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的进口合同价是粉矿干基离岸价每吨度94美分,块矿干基离岸价每吨度100美分。

有的朋友可能对“每吨度”不大理解,我解释一下:

公报中表述的每吨度价格乘以矿石品位就等于相应铁矿石每吨的离岸价格。例如,块矿干基离岸价每吨度为100美分,如果矿石品位是65,用100美分×65=6500美分=65美元/吨,即离岸价格为65美元/吨。

按照国际惯例,铁矿石海外贸易都以离岸价确定价格。

这个价格是中国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FMG经过艰苦的谈判和精心的博弈方才达成,粉矿比2008年降35.02%,块矿比2008年降50.42%。进口矿平均价大约整体下降33%,谈判的结果可谓丰硕。

即使我们把2009全年的进口矿价格都按这个降价后的价格计算,全年进口铁矿石也需要花费大约410亿美元!(由于不同国家铁矿品味不同,且2009年尚有三个月数据未定,这里只能用“大约”了,见谅!)约合2800.3亿元人民币。

如果本周开始的谈判,最终结果是按外方的如意算盘,提价

30%—35%,那么我国明年将多付出840亿-980亿元人民币!

而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整个钢铁企业的利润只有846亿,真是巧合!

那么在这笔巨额数字面前,中国钢铁何去何从?

难道,全国大炼钢铁就是为了给老外打工吗?

当然,如果接受这个价格中国多掏八九百亿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考虑:会不会出现2008年巨量高价进口铁矿石堆积如山难以消化的情况?

不要忘记,2008年堆积如山的高价进口铁矿及库存钢材,在最低谷的2008年第三季度末,全行业存货一度达到2463.42亿元,直到今年一季度末才借4万亿东风基本消化完毕,高价铁矿成为许多钢铁企业难以消化的高成本源头。而这些高成本不可避免地会部分转嫁到房地产、汽车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中,从而推升社会支付成本。国外高价铁矿石的利润,就是在这些环节中由中国全社会贡献的。

——中国坚守铁矿价格底线之二:理由
1、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尚未最后确定。
这是最主要的拒绝理由。
今年以来我们的总理温家宝在多个场合再三强调,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现在还难言见底。世界经济的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必须做好有效应对的长期准备。
不可否认的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依然在复苏的边缘挣扎,其内部经济基本面喜忧参半。
数据支撑:

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英国消费价格指数按年率计算为1.1%,低于前一个月的1.6%,是2004年9月以来的最低值。
欧盟统计局10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续第四个月较上年同期下降。
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公布的速报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日本企业物价指数为103,比去年同期下降7.9%,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
另外,英国、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失业人口持续上升,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
物价指数是衡量经济热度和强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此不振的物价指数,伴以持续增长的失业人口,以及较为单一的股市、大宗商品上涨,怎么看怎么像滞胀的历史特征。
中国8月份CPI同比下降1.2%,环比上升0.5%,由于国内粮食等物价在9月并未显著上涨,可以判断9月份物价指数(CPI)同比增幅将仍然是负值。这一判断在昨天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一个讲座中得到证实。
 
至于澳大利亚财政部长斯旺10月13日说经济率先复苏,振兴计划使得澳洲成为先进国当中,经济复苏速度最快的国家。
但是我提请大家注意:这个难得一见的官方表态,是在澳洲铁矿巨头即将于中国钢铁业谈判的前夜!
其用意不言自明。
兼听则明:
欧盟委员会9月14日预计欧元区及欧盟经济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走出衰退,但复苏前景仍充满着不确定性。
同时警告说,由于金融业依然脆弱,危机对劳动力市场和政府财政的影响尚未全面显现,经济复苏之路恐难平坦,能否持久以及其后的通胀压力还有待观察。
2、由于中国钢铁业的成品有23%需要出口消化,因此国际整体复苏是否确定几乎可以决定全行业命运。
我国钢材1-9月累计出口1571万吨,同比下降67.6%的惊人数据,说明什么已经无需多言。中国目前的钢铁库存量4000万-5000万吨,与发改委日前“钢产能严重过剩是不争的事实”的结论吻合。
3、倘若钢铁业外需持续不振,明年的内需就需要继续扩大方可保证增长。但是我想谁都清楚:在近乎10万亿的巨额投放之后,谁敢保证2010年还能持续投放如此巨额的资金?如果不能,明年反而处于内外需滑坡的夹击之下,是否又会重蹈08年的覆辙呢?
4、中国粗钢产能接近全球的50%,我们作为最大的买方,又恰值经济危机背景下,完全有条件进行有利我方的谈判。

结论:虽然,国际经济形势空前复杂,数以10万亿美元计的全球经济刺激计划尚在实施中,但是并不乐观的真实数据无法另我们做出确定的判断,究竟后市是滞胀还是通胀?亦或是平稳复苏并良性发展?目前尚难定论。但是起码有一点是可以下结论的,那就是:虽然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成效喜人,并且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全世界的经济尚未能提供有力的数据来证明已经复苏!
我们非常有必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脚踏实地,以雄辩的现实拒绝进口铁矿石提价的要求。
 
而国外铁矿石巨头们也应该明白:
1、面对如此确凿的现实数据,你们有什么理由提价?如果你们提价的理由就是复苏预期,那么能否签订一个补充条款:如果2010年世界经济未复苏或者不幸二次探底了,你们返还本次涨价部分的款项。

我知道你们不会,因为你们不敢。现在,任何人也拿不出确凿无疑、令全世界信服的全球复苏证据。或者换句话说:现在是在复苏,但是没有人能够肯定明年能够真正、彻底的复苏。
2、中国今年的天量刺激计划帮助你们消化了大量的铁矿石,在经济危机的关键时刻对你们无异于雪中送碳,而且价格并不低,2009年后半年虽然降价33%,但是2008年你们最高提价了96.5%!你们并不亏。
脱离基本面的畸高价格如果真的拖垮了中国钢铁业,甚而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复苏,对你们又有何好处呢?

后记:以上为金甲一点粗浅的思考,朋友们也可畅所欲言,为国献计!
胡锦涛主席说过:“我们非常关注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可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
另据上海证券报,央行行长周小川15日晚间在一个讲座中表示:“央行非常重视现代经济社会中,广大公众对通胀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的反应。
同时我们还抱着这样一个态度,不见得央行的看法就比社会公众和经济学家的更正确,在沟通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发现我们的一些偏差,这是一个很好的反馈。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国分忧,何况我们的领袖和大员们如此谦虚,您大可放胆直言,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