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译文(六)
(2009-04-23 21:48:24)
标签:
魏武侯公叔田和田文魏国文化 |
六年(乙酉、前396)
六年(乙酉,公元前396年)
[1]郑驷子阳之党弑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
[1]郑国宰相驷子阳的余党杀死国君郑公,改立他的弟弟姬乙,是为郑康公。
[2]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
[2]宋国宋悼公去世,其子宋田即位,是为宋休公。
八年(丁亥、前394)
八年(丁亥,公元前394年)
[1]齐伐鲁,取最。
[1]齐国攻打鲁国,攻占最地。
[2]郑负黍叛,复归韩。
[2]郑国的负黍地方反叛,复归顺韩国。
九年(戊子、前393)
九年(戊子,公元前393年)
[1]魏伐郑。
[1]魏国攻打郑国。
[2]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2]晋国晋烈公去世,其子姬倾即位,是为晋孝公。
十一年(庚寅、前391)
十一年(庚寅,公元前391年)
[1]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1]秦国攻打韩国宜阳地方,夺取六个村邑。
[2]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2]起初,齐国田常生襄子田盘,田盘生庄子田白,田白再生太公田和。这年,田和把国君齐康公流放到海边,让他保有一个城的赋税收入,以承继祖先祭祀。
十二年(辛卯、前390)
十二年(辛卯,公元前390年)
[1]秦、晋战于武城。
[1]秦国与晋国大战于武城。
[2]齐伐魏,取襄阳。
[2]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襄阳。
[3]鲁败齐师于平陆。
[3]鲁国在平陆击败齐国军队。
十三年(壬辰、前389)
十三年(壬辰,公元前389年)
[1]秦侵晋。
[1]秦国入侵晋国。
[2]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2]齐国田和在浊泽约会魏文侯及楚国、卫国贵族,要求作诸侯。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及各国诸侯申请,周安王准许。
十五年(甲午、前387)
十五年(甲午,公元前387年)
[1]秦伐蜀,取南郑。
[1]秦国攻打蜀地,夺取南郑。
[2]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2]魏国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武侯顺黄河而下,在中游对吴起说:“稳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听罢说道:“对。”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