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比人长寿”应该成为编辑的终身追求
(2017-09-27 07:57:34)
标签:
精品力作职业理想出版理念基本功与素养 |
分类: 学术——编辑业务论 |
摘要:
打造精品力作,“打铁先要榔头硬”,作为处于主体地位的编辑,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更需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确立先进的出版理念,夯实自己过硬的基本功。
关键词:
精品力作
我们每一个出版人,应该强化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企业,也为我们自己,努力多出一些文化精品,留下一些能够让人回味的出版物,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出一些“比人长寿的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品力作”。“打铁先要榔头硬”,作为处于打造精品力作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编辑,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更需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
一、职业目标与职业追求——理想
有职业追求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奋斗目标,我也是。在当中学老师的时候,我希望能成为一个受学生、家长欢迎的名师;在当大学老师的时候,我理想成为一个在教学、科研有所建树的教授;在当了出版人之后,我追求编辑出版一些能为社会、读者称道的出版物。因此,在我每次以编辑出版研究生导师身份给学生上第一次专业课的时候,在我每次以总编辑身份与刚入职的新编辑谈话的时候,我总会与他们谈职业理想,谈实现职业理想的三重境界,那就是你是把出版视为 “饭碗”,只是用来作为维生的手段,还是把出版看成为只是一种“工作”,当作一种职业,每天认认真真去完成即可?我特别强调的是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出版人,那就要去追求第三重境界,也是一个真正的出版人的境界,就是要具备出版理想,要把出版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因为,只有当你有了终身追求的理想后,你才会热爱你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只有你热爱上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你才会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去做好你的工作。出版人尤其如此,一个不爱书的编辑,一个对编辑工作没有激情的出版人,是无法打造出精品力作的。
因此,我在多个场合说过,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我给自己还加了一句:到退休才知道自己还没有学好。为此,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积极接受出版的新事物,从博客到微博,从微信到“+互联网”,从POD按需印制到 CTP印刷,从AR到VR,从新的理念、新的媒介到新的技术,只有学习了、接受了而且掌握了,你才能跟上发展的潮流。问道出版,因此也就成了我职业生涯的常态。
二、文化品位与两个效益——理念
何为精品力作?其衡量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我们精品工程建设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出版业既然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的改革,那么,作为一个企业,就必须谈效益,作为一个文化企业,就不仅仅是谈经济效益,还必须讲社会效益,这也是文化产业与一般国民经济产业的一个根本区别。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就成了出版业最高准则。那么,正确理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涵和外延就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常常会出现偏差。
什么是社会效益?我以为,它一般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弘扬社会主旋律的,二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三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由此也可知,社会效益不仅仅指的是政治范畴,即便是主题出版也不仅仅是指政治范畴弘扬主旋律的内容。什么是经济效益?我以为同样也包括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经济建设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准的,二是有广大读者受众的,三是能给出版企业带来经济利润的。由此可知,经济效益也不仅仅指的是出版社的产品利润。显而易见,社会效益与政治效益,经济效益与经济利润是不可划等号的。真正一部好的作品,它在两个效益的各个层面一定是会有交集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由以前的两个效益相结合的提法改变为两个效益相统一。有了这样的价值判断,我们就可以发现,好作品,它在两个效益的问题上一定是统一的,只是在各自的层面上有所侧重,有所交叉。
然而,作为文化产品,却有着一个相对比较恒定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品位,出版物的文化品位。出版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两个效益真正统一的出版物一定是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出版物,文化品位的高低正是出版物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常说,人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那就是指要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出版物作为文化产品,所以文化品位的高低就应该成为我们对出版物优劣评判的标准。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出版理念。
我们的出版社,不管如何转制改企,我们的出版人,不管面对如何的环境,努力出一些“比人长寿的书”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出版社应该走以书名社的道路。近代以来出版的实践告诉我们,一部出版史,就是由许多出版社出版好书的历史。我们每个出版人应该为之作出努力。我们在强调出版物效益的同时,应该首先在观察其文化外表的同时,看看它有没有“文化品位”的内核!
三、工匠精神与基本技能——素质
我曾经说过,一个出版社,在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制定之后,人就是决定的因素。一个企业,在发展方向确定之后,就必须要有实现规划和战略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能战善战的队伍。尤其是出版这样的以内容为产品最大特色的企业,人才队伍就显得更加重要。
为了自己的职业追求、职业理想,在将近耳顺之年,我只身“北漂”,跨出了我职业生涯重要的一步。应该说,在出版人的职业生涯中,我已经获得过许多奖励,出版界的奖项也拿了不少,那么花甲之年来到北京,我还在追求什么呢?如果就我个人的出版理想来讲,当然是希望在我的任上能出版更多的好书。但是我到清华出任总编辑,我更希望在这个国内一流的出版社,能建设好一支出版队伍。我记得十分清楚,清华控股集团的领导最初与我面谈的时候,这也是希望我出任总编辑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项工作。所以,来北京以后,我尤其重视队伍建设,重视重点板块的编辑引进。我认为企业要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可忽视,再优秀再有能力的出版人迟早都要退出舞台的,社长、老总也总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能留下的只有精品、队伍和出版精神。这就是我的职业追求、职业理想,也是我进入出版领域几十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
要提高编辑的基本素质、夯实编辑的基本功,职业教育、继续培训是必要的。编辑出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的行业,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到头来才知道自己没学好的行业。尤其是在新技术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做好内容提供商角色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扩大我们传统出版的领域,拓宽我们的视野,传统出版才可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应该说,共生双赢才是我们目前对于互联网、数字出版的正确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掌握新的技术,在这个问题上,年轻的编辑需要熟悉、需要学习,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编辑同样需要学习,去研究新技术,研究新问题。出版机构的领导必须注意要创造条件培训现有人才,对企业现有的员工不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他们放到最能发挥自身才能的岗位上去,而且要注重对他们的再培训,通过继续学习培训,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极其经济的人才培养的途径。所以培训教育应该纳入我们的队伍建设的规划中去。
作为精品力作,出版界普遍共识是内容精到、编校精细、装帧精美、印刷精良、作者功力精深、读者定位精确的图书,既富有时代精神,又具有文化积累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效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高度统一的出版物。而精品力作,将成为一个出版社的名片,而一个名社正是由精品力作与名编辑一起构成的。不管是出版集团还是单体出版社,如果没有了名品和名编辑,你的经济效益再好,利润再高,也不可能为历史所记载。就我对出版的理解,我始终认为,出版的历史必定是由名书、名编辑、名社写就的。时代需要精品,精品需要好编辑,“书比人长寿”应该成为每一个具有出版理想的出版人的终身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