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失落与无奈
——夜间随想
昨天一个编辑来电话告诉我,有一个帖子针对出版社在进行指责,上网一看,原来是针对出版社出版的本校某老先生的一套书的稿费和支付标准与方式在说事。因为这套书是在我来社任职之前出版的,关于出版事宜自然不甚了了。当即一向社长汇报,二责成责任编辑了解情况,必要时与作者沟通,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
晚饭后,责任编辑来电告知,帖子里的指责不实:一是出版社是支付稿费的,而作者当时说他不少钱,希望能买一些书以便送人;二是当时为作者着想,如果让作者先行领取稿费,再来社购买图书,作者(3人)要领取数万元稿费那必须代扣相当数目的个人所得税,所以作者希望直接从出版社买书;三是因为作者是本校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为了照顾先生能尽量多买一些书,经社长特批,以极其优惠的价格提供。后来为照顾先生,社长又特批陆续赠送先生10套图书。同时责编告知,先生回答他并无接待采访。事实其实是很清楚的,因为有朋友点名问我情况,我就根据上述内容做了5点回答。
此书虽然是在我来任职之前出版的,但是先生我也认识,因为他曾经是我在当时供职的出版社策划主持的《中国丝绸通史》的顾问之一,我也曾去先生家拜访过他。我作为一个老出版人,凭我的经验,我清楚出版社之所以出版这样的项目,决不是也没有可能是为了赚钱,因为它的受众有限。无巧不成书,其实这个项目原来先生已经交给了在当时出版社供职的我,而且提纲也已经寄给我了,我也已经申报选题立项了,只是因为学校觉得先生的著作在其他学校的出版社出版,于情理上说不过去,所以决定哪怕没有经济效益也要在自己学校出版社出版,因此让我的出版计划落了空,呵呵。我理解出版社之所以立项,从大处说是为社会、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点事,从小处来说,这样的项目因为其社会意义,或许在评奖、评比中有可能入选,仅此而已。来社后,我也正根据项目情况和先生的意愿,在努力进行输出此书版权的工作,就是昨天在与责编的通话中,先生又再次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也不太明白拿此书说事的这些朋友是否真的在帮助先生?而至少我这个外来人和出版社是在帮助先生实现愿望,尽管能否实现这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我倒希望这些朋友是否与我们一起努力,实现先生这个愿望?
作为一个老出版人,对于目前出版界的有些现象其实也真的觉得无语。一方面,觉得这套书确实是先生历时多年的心血,全书四册,据说重达7公斤(我没有去量称),这样的心血与全彩印制豪华精装的四大本,这样的定价也是正常的,试问不就是一瓶茅台、一条天价烟的价格,它甚至只有明星唱一首歌价格的十分之一不到,另一方面,我们的朋友为什么不去指责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却在指责书价太高?
至于稿酬的问题,确实,现在有各种情况。对于那种印数极少的学术专著,国家允许作者可以用研究经费或者其他途径筹集的资金补贴出版,在出版界这叫“资助出版”,既然出版费用都是作者资助的,稿费当然无从谈起了;也有些图书,因为市场需求有限,所以作者在出版时往往提出可以“以书代酬”,以帮助出版社消化一部分印数,这也是允许的;只有有销量的图书和畅销书才计算稿酬或者版税的。但不管什么形式,一定是事前双方协商一致并且签订了出版合同的,否则任何一方都可以拒绝出版的。所以稿酬的标准和支付方式有各种不同情况,并不是如有的朋友想像的那样只要定价乘于册数再乘于很高的版税率,如果都这样计算,那出版社还能经营下去吗?能否问一句,你遇到过吗?何况这样的美术专业类图书最后到底能销售多少、库存多少还是未知数,最后只能由出版社来买单的。
其实这些道理,只要稍作调查了解就可以弄明白的,可为什么经过解释后有的朋友还是不管不顾,好像自己就代表了真理,自己就是在帮着作者说话?为什么那些以提倡公平、维护正义、倡导文明自由的人在实际行动中却偏偏既不做调查研究,也听不进别人的解释,表现得那样地专制武断?竟然还有能计算出此书可以销售7个亿的数字,真不知是不懂还是无知!我彻底无语了。在出版社转制改企基本完成的背景下,如何担负起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优秀科学知识的社会使命和历史责任,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作为市场主体的文化产业,将在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与经济效益、生存发展的博弈中前行。
昨夜,休息得很不踏实,一直在思索,作为一个出版人,对于今天的出版界,对于今天的出版,真的感到有些失落,有些无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