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锦绣中华更锦绣
(2011-04-16 10:26:55)
标签:
中华锦绣策划编辑手记文化 |
分类: 学术——编辑业务论 |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丝绸通史》首发式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宣部出版局的领导向我建议,可以依托《中国丝绸通史》这个原创工程项目的成果,在以皇皇巨著填补研究空白的同时,进行持续的立体开发,出版一些通俗易懂的普及类图书。《中国丝绸通史》的策划出版过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出版资源应该充分利用,特色的形成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鉴此,在与《中国丝绸通史》总主编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决定策划组织出版一套《中华锦绣》丛书,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我国灿烂的丝绸及织物材料文化。
之所以将丛书取名《中华锦绣》,是源于人们常用“锦绣中华”来说明中华大地如锦绣之美丽,而在事实上,以织锦刺绣为代表的染织文化也早已成为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锦和绣是丝绸中最为华丽的两种装饰技法和效果。锦用天机抛梭织出,唐人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说:“织彩为文曰锦”;绣以神针引线铺就,《周礼·考工记》曰:“五彩备谓之绣”。周代的五彩只是指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赤、青、黄、黑、白五色,而到唐人的织彩则是对丰富多彩的统称了。用多色织出或是绣成的丝绸当然是绚丽多彩,耀眼夺目,因而,世界上凡是绚丽多彩的事物就可以用“锦绣”两字来描述了。从此以后,我们的成语中就有了锦绣大地、锦绣中华、锦绣前程、锦绣河山、锦篇绣帙、锦心绣口、铺锦列绣等等,锦绣之词,琳琅满目。用“锦绣”来描述我大中华,自然是十分贴切的了。
在选题的策划过程中,我们的定位是:本丛书拟以具有悠久历史并传承至今的地方性染织产品为主要内容,展示中华各地丰富的丝绸纺织文化,使人们能够读到一部活的中国丝绸文化和艺术史。如果说《中国丝绸通史》是以时间为经而写成的,从古到今,把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划为十段,依照年代细细叙来,那么这套《中华锦绣》则是以空间作纬,按地域分民族,针对丝绸的各种著名品种的历史、工艺、种类、风格以及文化现象等,娓娓道来。我们选择了包括刺绣、缂丝、毡毯、印染、绫绢等不同的品种作为对象,首先推出的第一辑共计八个品种,分别是南京云锦、杭州像锦、苏州缂丝、苏绣、贵州蜡染、新疆地毯、露香园顾绣、浙江夹缬。
在编写体例要求上,我们决定以地方性染织产品为主,综述该类产品的历史沿革、其品种主要类别、保存的传统生产技术、其技术风格以及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其中有比较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的染织产品,也有部分是已经鲜为人知、濒临失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品种涉及祖国大地各个地区,以能真正体现大中华的特色,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展现中华5000年的历史文明。鉴此,在作者的选择上,我们也吸取了《中国丝绸通史》的经验,拓宽视野,分册主编既是对这个品种最有研究的专家,同时我们又照顾到了作者的地域分布。与《中国丝绸通史》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在《中国丝绸通史》中,我们以考古发现或是传世实物、历史文献和历代图像及其照片为依据进行写史,而在《中华锦绣》中,我们更为注重的是传承至今的纺织染绣的传统工艺,虽然以丝绸为主,但也包括棉、毛、麻、丝各类;虽然以汉族为主,但更为注重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纺织品种。由此,我们藉新编的《中华锦绣》丛书,结合已经出版的《中国丝绸通史》,一纵一横,一动一静,希望以此来构架中华文明和丝绸纺织文化的一个立体形象,达到弘扬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目的。
现代社会纷繁芜杂,喧嚣浮躁,伴随着的往往是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或被束之高阁,远离于大众生活;或被淡忘冷落,消失于国民视野。怎样才能守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根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呢?《中华锦绣》丛书的策划出版,也许使我们从中找到了一个恰切而又圆满的答案。也正由此,“中华锦绣”丛书出版的意义与价值也因此得以彰显出来了。我们出版人在今天这个“资本”几乎成为“主义”的时代,应该始终不能忘却自己弘扬中华文明、传播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这或许就是我们策划《中华锦绣》丛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