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省版协论文写作培训班上的讲座

(2010-12-15 08:35:53)
标签:

编辑出版

论文写作

培训

文化

分类: 演讲稿

                                   在省版协论文写作培训班上的讲座

  《出版专业论文论题的发现和选择》

                                       (提纲)

    我们很多人很怕论文的写作,从读书开始对作文就害怕,其实,写作是一个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思想表达出来的过程,当痛快淋漓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后有一种快感,就是写作后的喜悦。所谓怕,主要不知道写些什么,这个是主要的原因。今天,根据版协的布置,我结合自己的感受,与大家谈谈文章写作的体会,这个也许不仅对自己有用,而且也许对你辅导孩子,培养孩子从小喜欢写作有一点帮助,(我曾经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办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上应约写过一篇与小朋友谈写作文的小文章《作文记下了我美好的回忆》,就是谈怎样写作文的,后来很多小朋友还给我写信。)当然,这个是我的愿望。

    我们出版人不仅要做好出版的实务,也应该研究编辑出版的规律,研究出版的发展大势。不能光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目前中国的出版界就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编辑只要去策划好选题,多创造经济效益这个才是正事,所以我们的编辑出版人自己去研究编辑出版的规律,研究我们编辑工作的问题、出版大势的发展是很不够的,尤其是我们的社长总编辑们,对这个问题很不重视。这也导致了现在在研究我们编辑出版的是一些从没有搞过编辑出版的人,是他们在研究我们的工作,研究我们工作的发展规律,可想而知,业外人对我们的行业能研究出什么来吗?能贴近我们的实际吗?所以理论界许多的文章不是滞后就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同时也由此导致了现在有一种理论认为,编辑无学,编辑的职业是“术”,而不是“学”。实际上是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所以我们不只是为了评个职称而去写文章,而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和事业而去研究问题,去发表我们自己的看法。

    论文写作其实不是听几个讲座就可以写出来的,一个是要积累,还有一个就是多练,培训班是培训不出论文的。好象我们培养研究生一样,不是听几堂课就可以提高的问题,只是告诉大家怎样去掌握研究的方法,也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一、怎样培养自己发现论题的敏感

    平时养成积累、思考的习惯。编辑出版工作有它的特殊的规律性,所以必须有个长时间的积累。我到出版社的最初三年中只字未写。

    1、勤读。要多关心出版媒体发表的文章、调查、统计资料;关心了解编辑出版界的热点问题、焦点新闻;关心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我们编辑出版所产生的影响。比如:从事营销的,不仅要看别人的经验介绍,也要看对市场的分析,看营销渠道的分析,看对营销手段变化的分析,以及数据统计资料,如市场月报。

    2、勤记。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展开探讨,对极其精辟的观点——可以深入阐述,对本人不同意的言论——可以组织材料予以商榷批判,对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可以整理分析正确运用。

    3、勤思。平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多问一个“为什么”;既要顺向思考,更要逆向思考;要看到成绩,更要去发现研究问题;要培养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去辐射,要用纵向思维的方式去深入,要用横向思维方式去进行比较。发现的敏感来自善于思考的培养中。

    4、勤练。要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多练习,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收集资料、研究思考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火花,突发灵感,从而发现另一个论题。

二、怎样发现写作的论题——写什么

    几种发现论题的方法和途径。

    有在宏观上对出版大势的观察思考,有在微观上对编辑工作、营销工作的理解、体会、心得,有务虚的,也可是实务的总结分析。

   1、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编辑、营销工作的所思所想。编辑可以从一个选题的策划、一本书稿的编校到某一个具体的环节乃至于细节,营销可以从一次订货会的分析到一本书的营销方案直至一笔死帐、呆帐。比如我写的几篇论文,《编辑职责“后移”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警惕,圈地运动在书业物流中重演》(广西的一个物流问题研讨会和江西建设物流中心的报道)。作为一个编辑甚至小到词语的运用、版式的设计、某个环节的把握、某类选题的策划,只要它带有普遍性,就有价值。

   2、报刊杂志有关论文,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新的想法。如《北京订货会,你将走向哪里》(正好是北京订货会召开之际)、《世纪回眸,我们更应该看到些什么》(建国50周年大庆期间,歌功颂德的文章太多了而引发的思考)、《新华书店改革滞后的现象应该引起关注》(2002年,改革的攻坚阶段,新华书店65周年1937-2002)

   3、对别人的观点不赞同的,进行商榷性的论述,如《我们应该走出两个效益的误区》(一个刊物上发表了一位我所尊重的老前辈的文章,由于没有了责任,不了解今天出版业激烈的竞争)、《别了,以码洋论英雄的时代》(针对有些出版社的领导为了政绩而在码洋上做文章,有感而发)

   4、平时注意积累资料、数据,通过分析某些现象,来确定自己的论点。如我的几篇关于大学出版的论文,根据我对大学出版社的调查分析,得出了对三类出版社进行分类管理的观点。(我连续7年《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每年一次的大学出版专刊上发表一篇关于大学出版的专论,就是我对大学出版的一种连续性思考。因此受到了教育部和出版总署的关注。我从“异军突起”——“生力军”——发展的立足点是正确的发展战略——十一五发展的展望——转制的再思考——转制的障碍——人才是转制的基础)

   5、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新的发现,在本文中没有办法展开的,就可以作为下一篇论文的主题,连续性的思考。如我从全国书市、北京国际博览会到北京订货会的三大书会;从《民营书业——中国民族书业的重要同盟军》到《出版“二渠道”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的思考;以及我的一组大学出版的论文。

三、怎样考虑确立写作的角度和结构

    1、角度的新颖是第一的。要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个人身份、工作的不同,选择的角度和切入点也不一样,比如普通编辑、业务员与编辑部主任、业务经理看问题的角度和所熟悉的环节不一样,思考就不一样)

    2、题目要醒目,切忌空洞、口号式

   例:《世纪回眸,我们更应该看到些什么——中国出版业问题探究》

  《中国书业,你走好了吗》

  《北京订货会,你将走向哪里》

  《警惕,“圈地运动”在书业物流建设中重演》

  《别了,以“码洋论英雄”的时代》

  《书市,你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谁持彩练当空舞——中国图书发行市场发展态势探析》

  《中国出版业“上市热”的冷思考》

   3、结构要清楚。什么观点、几个角度要清清楚楚,让编辑一眼就能知道你论文说的是什么。

   4 语言要生动活泼。本来出版理论文章就比较地枯燥,所以尽可能要让语言活起来。比如书评,我写的《总编辑手记》的书评

《“边角余料”中显露的深意》

——读樊希安的《总编辑手记》

    官话、套话、废话要防止,语言朴实、简洁,要有逻辑性。如书评,不是为了讨好作者,也不是刻板地去评说,而是要评出这个作者或者这本图书的神,把解读的钥匙找出来。评书是如此,读书也是如此。

   5、篇幅要注意适当。一般的论文在3000-4000字比较合适,有的报刊甚至2000字左右,当然要作为科研成果的一般要求2000-3000字以上。

四、怎样根据论文的主题正确选择刊物投稿

   要了解报刊杂志的方向及其有些什么栏目,他们文章的一般稿子的篇幅。

   要注意

   一个是报刊的区别。报纸相对强调新闻性,刊物强调理论性。

   一个是领域的不同。比如《中国编辑》与《出版发行研究》、《出版人》与《出版参考》的不同。《中国新闻出版报》与《中国图书商报》的区别

   一个是周期的差异。日报与周报,月刊与双月刊、季刊的区别。

 

                                            2009.04.09讲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