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我报社15周年社庆之际,报纸拟重力推出社庆专刊,其中拟推出“教育转型,出版何为”的专题报道,恳请您忙中拨冗,谈谈您的看法。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
1.高等教育已初步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但目前教育质量问题仍是社会关注焦点。另外今后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持续走低,教材和相关图书产品的出版势必会更加激烈。在这种形势下,高等教育出版的未来前景和出路何在?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尽管今后高校招生人数也许将出现递减的态势(根据国家的规划应该是有所上升),高校出版物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但是面向市场,积极参与精品教材的开发,仍是我们每个出版社尤其是高校出版社应尽的职责。面向市场,对于高校出版社来说,首先就是面向教育这个特定的市场,服务教育是我们高校出版社在面向市场过程中时刻不能忽视的重大历史使命。面向市场,作为市场主体,应该要讲求经济效益,而服务教育是我们的办社宗旨,因此我们又不能仅仅讲经济效益,我们还要讲社会效益。面广量大的基础课教材我们要出版,“高精尖”的教材我们也应该出版,也许它的年发行量只有八百、一千册甚或是一、二百册,但是,它对于我们的专业教育、对于高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也应该承担起出版的任务,这就是做贡献。我们说的市场有大市场,这就是社会的市场,也有小的市场,这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里的市场;我们说的经济效益,也不仅仅是指出版社自己的经济效益,还应该看到它将对社会、对国家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有的时候是直接的,看得到的,有的时候是间接的,要在社会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的;有的时候对于出版社来说是亏本的,是一种贡献,可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建设来说就会产生长远的经济效益。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市场需求的含义,正确理解两个效益的含义,才能处理好面向市场和服务教育的关系。
目前高校出版物领域里呈现的无序状态很是令人担忧,以权力寻租手段出现的垄断以及没有游戏规则的恶性竞争,搅乱了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笔者曾经提出警告,今天中小学教辅领域的无序状态就是高校出版物领域的明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应该引起出版管理部门和我们的出版人所重视的。据说组建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的提案已经国务院领导签阅,很快就要实施,组建的原意是将教育出版的优势资源组合在一起,以教育部现有四家出版社为主,选择一些著名的大学出版社加入,形成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类似国际上的教育出版集团。教育出版集团的出现,是否会引起新一论的与地方教育出版社和众多的大学出版社的竞争?竞争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这些都将是未知数。
2.社会竞争的激烈对社会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社会培训用书出版未来会在教育出版板块中占据什么地位?未来可能会有什么变局产生?
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人们无论在学习、求职、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能够从容应对这样的竞争,人们迫切需要自我充电,提高自己,这样,社会培训、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就为人们的自我充电提供了各种量身定制的途径与方式。而社会培训教材与辅助读物因此也被需求者和出版者所青睐。目前,在社会培训用书出版领域里,由于其需求量大、定价偏高、利润可观、回款风险小而为众多的出版单位所重视,竞争的火药味已经十分浓烈。可以预见,随着众多出版社从中小学教辅领域的逐步淡出,高校教材领域竞争的无序与白热化愈加明显,竞争的热点也将逐步转向社会培训用书出版领域。
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的是,在社会培训用书出版领域里,系统发行的成分将更加明显,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类组织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而且随着他们对出版领域的逐步熟悉,他们在出版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也将此作为他们获利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出版社在与其合作过程中将会感觉到越来越困难,利润空间也将进一步缩小。由于竞争加剧,在目前的体制下,在这个领域买卖书号的现象也会有所发展,因为部分没有经营能力的出版社本身缺乏竞争力,而社会培训用书的系统和部门出于对这些图书出版利润的期盼,也会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以管理费的名义从出版社获取书号。这也是出版管理部门应该加以重视的。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已经颁行,新纲要的出台将会给出版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可以看出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受教育比例的大幅度上升,就给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根据颁布的纲要,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到2015年将比2009年提高8.59%,到2020年则增加15.63%;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到2015年将提高12.45%,到2020年则增加19.17%,其中研究生到2015年将提高21.43%,到2020年则增加42.8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继续教育人次到2015年将提高74.70%,到2020年则将增加110.84%。这些数据的背后,就是出版业发展的空间,发展的潜力,发展的机遇,今后的十年,教育出版将继续成为中国出版业硝烟弥漫的竞争战场。
4.数字出版来势汹汹,高等教育出版能否顺利转型适应这种变化?
关于数字出版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之,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看待、分析数字出版对我国出版业带来的深远影响,任何漠视和夸大数字出版的影响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应该重视新技术将给我们出版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在许多领域,数字出版正在蚕食我们传统出版的份额,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出版的许多领域,数字出版或许将成为主导地位,这也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数字出版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首先,数字出版的绝对优势的形成还为时过早。据第三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透出的信息,2008年全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为530亿元,2009年总产值达到了750亿元。表面上看,数字出版的纯产值已经超过了传统出版的纯销售额,然而,如果我们对数字出版的定义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真实面貌。我们今天的数字出版包含了广告、动漫、网游,动漫是少儿出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没有异议,可网游也算做是出版,就显得十分牵强了,而恰恰正是网游,在整个数字出版的产值中占了大部分的份额,而真正的图书出版,在2008年前据说产值还只有两个亿,就是到2009年,估计也没有超过5个亿。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任意夸大数字出版给我们带来的冲击。
其次,数字出版给我们带来的也不完全是冲击和蚕食,新技术的运用,也同时给我们传统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无论是在信息、传播、营销还是在资源的维护、开发、整合上,都变得更加快捷,更加低成本,更加低碳化。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在做好内容提供商角色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扩大我们传统出版的领域,拓宽我们的视野,就将会使传统出版焕发出新的生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