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全社编辑工作会议上的三次讲话要点

(2008-11-25 20:05:40)
标签:

编辑工作

研讨会

出版理念

讲话

文化

分类: 演讲稿

    今天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年度选题论证会,在上午的务虚会中,16位员工发了言,其所涉及的矛盾症结惊人地一致,我也做了一次30分钟的讲话,其准备的内容与前面员工的发言同样比较地接近。回家突然心血来潮,找到了还保存着的2004年社里召开的编辑工作研讨会和2007年11月召开的2008年度选题论证会上的讲话以及今天在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从中可以发现我对本社发展理念的一贯性。权且挂出来,立此存照。

 

2005年编辑工作研讨会(太仓 4.21-22)

 

研讨会主题:  积累

    建社13年了。我们年出书达到400多种,销售码洋也过亿了,从时间上说已经不是新社,从规模上讲也不是一般的小社了。下一步我们该想些什么?该做些什么?下面的路该怎么走?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急需要考虑的。

    综观我国的出版形势其实也是很不乐观的。出版业因其作为“内容提供者”被很多人看成是“朝阳产业”,看成发展“潜力无限”的新兴产业。但现实情况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增长主要靠品种扩张拉动,品种上去了,但总销售册数却处于不断下降之势;定价不断上升,但销售收入增长却持续放慢;成本持续上升,利润率一路走低;退货率和库存率不断攀升;单品种销售量和人均利润持续下滑;作为出版主体的出版社出书总字数不断上升,员工人疲马乏;而作为图书出版界客体的上帝———读者却不买账,阅读率持续下降,人均购书册数裹足不前且呈下降趋势;……这几升几降都是不良之兆,中国图书出版界怎么了?人们对前景充满着迷茫和困惑,就此引起了国内出版界对日本的《出版大崩溃》一书的广泛关注,以及对国内图书出版界的深深忧虑。前不久,《中华读书报》发表了我国老一辈出版家巢峰先生的长文《中国图书出版业的滞胀现象》,文章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列举了近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业滞胀现象的十种表现形式,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改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尽管文章中的个别提法、结论还可以商榷,但从总体上说,该文的论述是令人信服的,有些观点是振聋发聩的,引起出版界的关注是十分自然的。

   下面的路子怎么走,具体到我们这样一个大学社——我的观点我们社还是一个小社,一个核心竞争力还不强的出版社,一个缺乏积累的出版社。是继续通过规模的扩大去扩张,还是通过加强内涵的建设去做强做大?我上任时曾经有一个打算是花三年时间在规模上进行扩张,然后再在内涵上做文章,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所以应该去考虑下一步的走法了。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那么,如何看待我们社目前的发展现状,对自己应该作出一种怎样的评价?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员工尤其是每个编辑应该认真考虑的。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的思考是必须超前的,要时时刻刻有一种忧患意识。这也就是社委会决定开这样一个会的目的。也许有的同志会说这都是一种空谈,纸上谈兵,但是我想我们整天与纸打交道的人如果连纸上都不会谈兵,那如何能在实战中去用好兵呢?我们社每年上半年一次从宏观上、从观念理念上去统一认识,弄清思路,下半年选题的讨论就是务实,这就是抬头看路和埋头拉车的关系。

 

积累:

一、队伍的积累

1、编辑队伍的积累

   队伍的建设:

   具有副高职称的有16人;编辑队伍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60%;编辑队伍平均年龄38.6岁。

   编辑思想、出版理念正在逐步提升

2、作者队伍的积累

   有一批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

   作者分布的区域正在扩大

   作者的著名度、学术地位和影响

3、客户资源的积累

   我社相对稳定的经销商

   销售网点正在扩大

   最终消费者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二、出版资源的积累

1、特色品牌的积累(一个厂、一个企业的牌子是如此,就是一个人也是如此,有信誉、有能力、能够让人放心,就是品牌)

2、能够占有市场图书的积累

出版社是因为图书而著名的,而能以图书使出版社著名的,其在市场上一定有其独特的地位

3、对选题资源的积累

逐步培育、长期维护而成长起来的图书选题的比例的增长

三、出版内涵的积累

1、图书结构的优化

2、出版理念的提升

4、运作机制的保障作用、与时俱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