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版广角,咱们一起走好

(2006-08-17 09:33:35)
分类: 杂感

出版广角,一路走好

——《出版广角》百期感悟

                     

《出版广角》百期啦。

1995年在中国书业兴起了一场呼唤发行中介,改革发行体制的大讨论,中国出版业改革正是在“中盘雄起”的讨论中迎来了“集团化”的热潮,尽管对于这种自上而下的集团组建模式理论界基本未作肯定,但是,出版改革从此步入了触及实质性问题的阶段却是事实。几乎与此同时,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出版广角》呱呱落地,中国的出版人终于又多了一个可以“指点江山”、发表“激扬文字”的阵地。

《出版广角》是中国出版改革的见证人与参与者。

“广角”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出版改革的大潮,以其敏锐的眼光、深邃的视角、犀利的文字,以其出版人的睿智、书业人的热情、同道者的亲和力,与中国出版改革的主流一起行进。对于改革的主流,对于新鲜事物,它始终是号角、是鼓点,对于改革中浮起的泡沫,对于陈年痼疾,它常常是匕首,是投枪。盘点百期,精华亮点闪闪,回顾十年,精彩纷呈篇篇。正是这百期,奠定了《出版广角》在出版改革和出版理论界的地位,创新、前瞻成了广角的特色,敏锐、犀利成了广角的风格。“该刊是具有新锐之气的出版研究刊物,较注重新观念、新理论建设,突出产业视角”——《2002年世界华文出版年度观察》一书在介绍世界华文出版媒体时对《出版广角》的评价时如是说。

《出版广角》应该成为倡导理论研究的吹鼓手。

编辑有学,出版有理论,这已成定论,今天也不再有必要为了正名而去争论了。众多的出版媒体成为了出版人的理论阵地,它们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这样的阵地日渐增多,应该说这是我们出版界的福音。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编辑无学”论之所以得以出现,这与我们出版人本身对于理论研究的忽视也不无关系。在我们的出版界,分析出版态势、研究出版理论、探讨出版规律的风气还没有形成,在相当数量的出版人中间,他们有的沉溺于冲大奖、挣大利的建功立业中,有的苦苦挣扎于求温饱图生存的旋涡之中;他们不是埋头拉车、忙忙碌碌,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浑噩噩。出版经验的交流就成了广告发布、新产品推销,出版理论的研讨也就成了经验交流、成绩报告,能够时时抬头看路,看中国出版业未来之路,能够经常关注出版发展,关注中国出版改革发展趋势的出版人太少太少。当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可以成为操作能手,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出版商,但是他们成不了出版家。现代中国出版业不仅需要操作能手,而且需要既掌握出版理论又熟悉出版实务的出版家。有正确的理论引导,中国的出版改革才能健康、顺利进行。

《出版广角》应该成为出版理论研究的坚实阵地。

出版界的媒体就应该紧紧扣住出版这个中心,出版界的理论刊物就应该去研究出版理论、出版规律、出版的发展态势,这就是每一个出版刊物的定位,就是每一个出版刊物的职责。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们有些出版类刊物由于受到图书市场浅阅读倾向和快餐文化的影响,刊物没有相对固定的栏目,没有能够切中出版界要害的话题,尽是一些鸡零狗碎的另类文章,刊名标着“出版”,可通观所有文章,能与出版挂上钩的寥寥无几,大多是一些类似病态文人的无病呻吟,或者是不着边际让人不知所云的文字游戏。试问,脚踏实地干着出版实事的出版人又有几个愿意去订阅这样的“自己”的刊物?这能不影响到刊物的发行量吗?我们的出版刊物与出版人一样,也有一个提升出版理念的问题。

《出版广角》诞生于改革的大潮之中,几次大型的出版论坛提升了她在业内的形象,创新、前瞻、犀利、敏锐的特色和风格奠定了她在出版理论界的地位。我们诚挚地期望《出版广角》能够持守自己这样的理念和风格,让“广角”真正做到视角新颖、视野宽广,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界的“广角镜头”。笔者——一个与《出版广角》“同岁”的出版人,一个出版教育工作者——借此要向刊物的创办人刘硕老和“广角”今天的年轻朋友们致意。

《出版广角》,一路走好!

 

                            2005.02.17初稿

                            2005.03.01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