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商报》图书抄袭事件采访提纲:
1,
对近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图书抄袭官司”如何评价?对出版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创作层面会有怎样的影响?
近期不仅在学术界屡屡出现抄袭现象,业内将之斥为学术腐败问题,甚至在笔者参观一个反腐倡廉的展览上,赫然把学术腐败案例与经济政治腐败并列展出,尽管对于这种做法笔者尚有保留意见,但是足以证明社会对这种现象的深恶痛疾。我本人也曾经遭遇过几次被人抄袭,有的老同志为了赶末班车评个职称,有的年轻同志出于发表文章的压力,把我的文章几乎全文照搬,骗过了编辑,结果被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举报了。尽管对于被举报的对象十分同情,我甚至引用过一位哲人的话“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对于个人,我可以不追究,但是作为一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我就无权原谅了,必须谴责这种行为。图书抄袭其性质与其是一样的,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社会的丑恶现象,但同时这类官司的增多,却也并不见得不是好事。因为抄袭现象古已有之,现在打官司多起来,说明大家的维权意识增强了,所以应该说是好事。不过,这类官司增多有一个负面影响是对出版业的。人家会问,出版社的编辑是干什么的啊?这种官司,出版社一般都是连带被告,这会影响到出版社的声誉。其实,这是“假书”“伪书”的又一种表现,性质是一样的!它不仅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也侵犯了原作出版社的权益。作为出版人,有责任有义务应该严格把关,遏制这种现象的泛滥。
2,
这类事件的产生,其根源和症结在哪里?是有人想炒作?还是作者的急功近利?还是出版业的浮躁?还是相关制度的不健全?
应该说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作为作者,出于某种功利目的是一个表面的理由,其实质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在作祟,实际上他们已经突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所以现在在学术界开展的“学术打假”活动很有必要,当然打假还是一个浅层次上的行为,其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还我学术界一个干净健康的环境。当然,出版单位也难辞其咎,市场的竞争,利益的驱动,浮躁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助长了这种现象的蔓延。甚至有的编辑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在组稿过程中主动为某些作者提供“范本”,不仅造成了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的现象,而且,这种抄袭现象也就因此不可避免了。
当然也不排除存在的“炒作现象”,作者与出版社偏面追求轰动效应,采取了这种非正常的“营销手段”。笔者在业内曾经听说过,有的出版社为了扩大销量,引起市场注意,内部相互串通,一方做原告,一方做被告,假戏真做,竟然打起假官司来,而且还颇为自得地告诉别人“还真的有效果”。真的是令人大跌眼镜!
3,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后应该应对?从出版社和作者等角度考虑。
“图书抄袭官司”的增多,我们应该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者,作为被告,确实有一个规章制度的制约和法律法规的制裁问题,但是我以为更重要也更为有效的是自律的问题,提高职业道德水准,特别是现在提出的“八荣八耻”观,我们应该把它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去认识,科学研究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任何投机取巧的的心理都是要不得的;尤其是作为出版单位,应该严格把关,不仅不能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置社会公德于不顾,置出版人的职业道德于不顾,帮助作者抄袭作假提供便利,而且应该严格三审制度和把关制度。作为原告,则应该注意维护自己的权益,特别是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自己作者的知识产权。在具体的运作中,应该积极提倡编辑的专业化,在自己熟悉的学科背景中不断自我武装,自我充电,了解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检查和识别书稿的真伪,把好关。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出版流程的源头上遏制图书抄袭现象。显而易见,避免和应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只有通过作者的学术道德自律、出版者的敏感和识别能力的提高、社会法律意识和法制环境的培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