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出现,不是在中国教育界又多了一个流派,或者多了一种理念。不,不是这样的。
在中国教育史上,教育的改革发生过多次。然而,每一次都无疾而终。为什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均没有触及到最关键的部位。
这个部位是不轻易被允许被触动的,因为它牵扯到中国文化的神经,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的问题,或者说是“把人置于何种位置”,人究竟是创造生活的工具还是生活的一切为人而存在?
教育是“人本”还是“知识本位”?是培养“个性”还是培养“奴性”?是“囚禁”还是“解放”?是“人为塑造”还是“自然生长”?学校管理是“官本位”还是“人本位”?教学是“教中心”还是“学本位”?教育评价是“成绩本位”还是“发展本位”?
“教师为本”,这是人学的核心主张,“善待教师”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没有生活,教育岂会丰富完整;教师没有幸福,教育岂会绚烂诗意;教师没有尊严,教育岂会有应有的地位。呜呼!
教育必须把善待教师写入教育的封面。这才是人学的价值。它与众多流派的不同恰恰就在这里。高效课堂不是“高效的课堂”,它更不是为“高效”而存在。它只是借助这样一样名词,机巧地楔入了“非人学”的教育骨骼中,又像一枚种子被埋进土壤里,它只是在激发一种希望,培植一种生机,唤醒一种情怀,创造一种力量,这力量总有一天会一点点长大,大到能扭转乾坤,天清地宁,星月归位。
离开了人而做教育,教育就跑远了;离开了人而研究教学,教学就死亡了;离开人而探讨管理,管理就僵硬了;离开人而谈文化,文化就魔怔了;离开人而要求教师,教师就寒心了;离开人而建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就离心离德了。
中国教育已死了,死在应试的谋杀下。死然而后生,中国教育充满了希望,它唯一的希望一定寄托在“人”那里,人是教育的一切,除此之外,哪里还会有出路?
因而,高效课堂的出现,并非意味着一个新流派的诞生。不,不是这样。高效课堂在推动着“人学”的普及,在播洒着教育文明的种子,在提升着人应有的高度,在催生着教育的裂变,在促进精神的发育,在缔造全新的人类。
教育必将回到“人”上,一切的教育流派也必将回归到这里。大道至简,“人”是教育的“一”。一旦回到了“人”上,高效课堂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就像一朵花会枯萎,它也终将会消失在教育回归本源的那一天。成住坏空,谁逃得了?
但,只要“非人学”还在,高效课堂就一定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