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你还斤斤计较于教材的学习吗?还纠结于应对考试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吗?如果是这样,那你真的就OUT了。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芳草小学语文教师梁艳用一节阅读与演讲的常规课,再次证明了阅读的魅力,语文学习的美!
在梁艳个性化语文教学上,语文教材学习、阅读与演讲和综合实践三分天下,时间几乎平均分配;她的语文课型包括课内读写交流课、朗诵表演课、经典背诵积累课、社团活动课、自主阅读课等等。她常常将教材的学习任务分解到小组,由各小组自己形成学习方案、评价制度。如此一来,便有了开学两个月不到,就有小组已经全部学完了一学期的教材,开始研读《三国演义》原版小说……
她说,直接教学,远不如让孩子通过阅读发展的效果更好,她觉得,“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位读者,一定要给他时间阅读。”因此,在她的带领下,不管是学生语文课上的阅读,还是课后、家庭的阅读,都变成了一种有意义、有价值且有兴趣的学习之旅,一种成就丰富人生的积极探索;于是也就有了今天这样的一节阅读课,变成了一场疯狂的展示秀,一个思想的碰撞场,一段让人欲罢不能的故事会!
且看课堂上疯狂的秀:
课堂开启,所有人轮流介绍自己的读书笔记标题,然后学生代表选择自己想听的演讲内容,同学们用鼓掌的方式决定是否愿意听。简单的流程,激烈流畅的展示,立刻将课堂气氛推高。通过同学掌声“肯定”留下的十多位学生再迅速通过剪刀包袱锤的游戏,最终留下一人全面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一位兴致勃勃上台却暂时丧失机会的男孩走下讲台时,悻悻地说了一句:“只能悲壮地下去了!”
赢得机会的男孩子与大家分享的是《王者归来》——普京的故事,一开口便脱离了作文稿开始畅谈普京故事,直到老师提出限制要求,才回到“正道”。他声情并茂且略带王者风范的演讲结束,获得了广泛好评,但随即也引发了关于作文写作的另外一个问题:书中语言或者主人公观点的引用是否应该尽量少一点——因为这个男孩的文章引用普京观点多了——于是,课堂上一波辩论潮掀起,有人维护他,引用观点点名主旨;有人质疑他引用观点太多,主题不明确;作者自己也参与解读自己的思考……老师只能紧急叫停:等课下到辩论社去展开辩论吧!
随后的展示竞争更激烈。愿意展示的同学,带着书上台,用简短的3句话讲述理由,以此拉票,由台下同学决定是否留下展示。结果多半同学都走上了讲台,轮流拉票:
“我读《三国演义》悟出了阅读的道理,大家想听吗?”
“我从小读《西游记》,现在再读有了新感受,想听吗?”
“大家想知道秦国为什么能独霸天下吗?”几位同学满怀信心地推介名著和历史话题,结果被不同程度地否定了。
一个小女孩认真地说:“我的妈妈有个朋友怀了二胎,到医院检查问医生孩子性别,结果被严厉地批评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这样的话题引起了广大同学的兴趣,受到了欢迎。
“你们知道我们平常喝的水有毒吗?”“想!”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赢得了最响亮的回应……
当然,还有一句话也能赢得认可的,因为他“平时喜欢帮助同学,人缘好”。
尽管很多学生希望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在不知不觉中,40分钟的课时结束,孩子们听到铃声,不约而同地发出了遗憾之声:“啊!”作为观众,我们能听出他们的不舍与不情愿。这样的语文课、阅读课,真的让孩子们喜欢,那么,有再多的好书还怕他们不读吗?那本简单的教材,还用怀疑他们学不完学不会吗?
就这样一节阅读与演讲展示课,且不说这些五年级孩子演讲的水平高超,仅仅看看他们的阅读书单,就足以让人叹服,钟悦喜欢历史,于是,《中国近代史》、《东周列国志》她都过完,而《全球通史》正在阅读中;钟佳璐竟然用两个月时间读完了《陈墨评金庸》系列,她最喜欢金庸的《笑傲江湖》,喜欢东方不败。当然,《我们仨》、《万物简史》、《王立群读史记》、《霍比特人》等各种类型的书籍都是孩子们喜欢阅读的文本。现场问询得知,这里的每个学生每年阅读都在20本书以上。而在梁艳老师的班级,学生到了六年级就有了专题研究,并在“百家讲坛”上展示,其中最受瞩目的几个阅读专题研究成果分别为:武侠类《我看金庸的武侠世界》、哲学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时政类《欣怡看美国》、历史类《近代史变迁》、政治类《国共两党之一路风雨》,仅看这些标题,已经让人惊叹。
学生阅读的广博与丰厚,决定了芳草小学语文课堂的精彩程度。因此,我们在他们的语文课堂上,才能够看到孩子们因为一篇散文所记叙的历史事件,引发一场关于侵略与反抗的争论,因为一首诗歌,激起一场关于历史与人文的碰撞!
真语文,就在这样的课堂上得以彰显。因此,真语文的倡导者,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看到这样的语文课,看到这样的孩子和他们的阅读,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上海金苹果学校原小学部校长、小学语文专家贾志敏长期关注芳草小学,也对其经验给出评价,认为芳草小学的可贵之处,在于普通的学校、普通的家庭、普通的教师,培养出了一点都不普通的学生。而其语文教学成功的经验是则可以用三个三分之一来解读,即:课内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拓展、不断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
我想,老师带着学生们“疯狂”的抢夺话语权的课堂背后,一定是快乐的阅读与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体验与成长。
孩子们享受其中,将会受益终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