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区域教育地理·江苏宝应:十年“阳光”路

(2013-10-27 20:27:01)
标签:

宝应

阳光体育

体艺21

大课间

素质教育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区域教育地理·江苏宝应县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是扬州市的“北大门”,被誉为“中国荷藕之乡”。水的灵动,滋养了宝应人逐浪追梦、踏浪扬波的情怀。从2004年在全省率先参与“体艺2+1工程”实验开始,宝应的阳光体育,一做10年,风雨无阻,为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宽广舞台,为学生享受运动快乐、缔造幸福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期,我们共同踏上——

 

宝应:十年“阳光”路

本报记者郑骊君  韩世文  特约通讯员 仲伟春

 

下午3点25分,江苏省宝应县的阳光大课间正式开始。

宝应县画川高中的操场上口号震天响,以班级为单位的跑步方阵,在整齐划一的步调中,跑出了班级的凝聚力,跑出了生命的精气神;

宝应县实验初中师生改编的广播操千人同韵律、太极功夫扇百人共舞蹈,在青春的活力迸发与团体操的团队协作中,彰显运动的魅力;

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的师生运动俱乐部纷纷出动,在各自的“领地”迅速集结;

还有那威武震撼的鼓舞、技巧与激情并重的篮球、传承与创新兼备的竹竿舞;

……

40分钟时间里,学校处处都有学生活动的身影,时时都回荡着学生呐喊的声音。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也许很难相信,如今在宝应,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几个自己的特色体艺项目,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两项拿手绝活儿。每天下午3∶25-4∶05,无论是县城还是乡镇,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都会雷打不动地进行阳光大课间活动,这些活动,或群体或个体,或动或静,或现代或传统,或凸显力或凸显美,或强调规范或强调灵活……但无论形式如何,都指向了一个方向: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人们常说,做一件事简单,但多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就不简单了。10年来,宝应教育人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从“动”起来到“活”起来,再逐渐“靓”起来,走出了一条本土化、课程化、特色化、自主化的阳光体育发展之路。

 

触摸“阳光”,让学生动起来

20世纪初,伴随着学生文化课成绩的不断提高,学校里“眼镜儿”、“胖墩儿”、“病号儿”越来越多;学生的体能测试一年不如一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跑跑不快,跳跳不远;厚厚的近视镜,遮住了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长期的伏案桌前,使这些花季少年眼中的光芒渐渐暗淡,对生活的热情、对艺术的追求逐渐褪去……

到底以分数为本,还是以人为本?如何解决教育现实与教育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如何回应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既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又取得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

“这些问题,拷问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我们不求学生人人成为运动员和艺术家,但求个个提升身心素质和审美能力,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宝应县教育局局长蔡祥云简单的言辞中透露着坚毅。

让学生动起来,是宝应教育人实施阳光体育最初的想法。

要让学生动起来,教育局和学校必须先动起来。2004年,“体艺2+1工程”实验正式开始后,县教育局一方面加大体育设施基本投入,创新思路挖资源,通过政府采购、学校添置和师生自制等途径,积极改善体育设施;另一方面尝试着建模纳轨,从制定方案、宣传发动、学生选项、学校汇总、编制计划、开展活动,到检查督导、质量检测、项目认定、总结考核,通过建立模型,规范指导各学校的活动,上下联动,为阳光体育提供了基本条件和范式。

学校活动千头万绪、形式多样,既有课间操、大课间等常规活动,也有富有校本特色、种类繁多的课外体育活动,只有理清关系、合理规划,才能确保常规活动有实效,特色项目促提高。

宝应县教育局将阳光体育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对各学校的作息时间作了统一的调整和安排,将原来每天下午的课间操时间延长10分钟,变成40分钟的大课间,并明确:课程、课堂是“主业”,必须开齐开足;“两操”是“主练”,雷打不动;大课间活动是“平台”,为阳光体育和社团训练提供时空保障,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体育节和艺术节是“展台”,阳光体育和社团训练的成果通过其充分展示。

“我们就是要通过推进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触摸‘阳光’,在活动中提升素质,陶冶身心,脸上有笑容,心中有梦想。”宝应县政府主任督学、教育局副局长刘俊说。

“专业教师荒”是实践中影响学生动起来的重要因素之一。宝应县从引进、培养、交流等方面,不断创新思路,切实解决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

引进方面,宝应县克服财力不足的困难,在每年招录新教师时,坚持“两个倾斜”,一是比例向专业教师倾斜,二是补充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倾斜;培养方面,组织专业人员培训班,以赛促练,充分挖掘教师潜能,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交流方面,积极推进学校内部教师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横向互动,鼓励校内文化课教师兼任体育课教师。同时,建立外聘教师信息库,聘请社会上的专业人才到学校进行辅导,或聘任其为项目专职指导教师。

实验小学教师杨乃国,一个多年兼任体育课的文化课教师,先后上过剪纸课、篮球课、长绳课、摄影课、书法课等。在他看来,文化课教师兼任体育课教师,不仅是一种需要,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挑战。

“带好这些课,要求更新知识结构,重构知识框架。这种建构的过程虽然艰辛,但现在回过头再看时,一种成功的喜悦萦绕心头。”杨乃国说。

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考验着校长的领导能力,更考验着他们的管理智慧。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校长马式先先后在乡镇和城区学校做校长10年,全程经历了宝应县阳光体育走过的10年历程。在他看来,一个好校长,不仅要能盘活社区和家长资源、激发教师全员运动热情,还要善于引导教师的课程意识,通过课程建设引领学校阳光体育的更好发展。

“在推进阳光体育的过程中,会遭遇场地、师资、经费、气候等各种问题,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只要校长心里装着学生,就一定能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好‘阳光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马式先表示。

 

追逐“阳光”,让学生活起来

制度规范、师资配备、活动流程只是开展阳光体育最基本的条件保障。宝应教育人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只有从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出发,激发其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动起来,阳光体育才有生命力。

围绕创新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近几年,教育局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

“国标”变“地标”,让学生亲近活动。教育局鼓励各校跳出“国家制定项目”,因地制宜,增加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项目,增加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乡土项目。抖空竹、武术、踢毽子、竹竿舞等项目先后被“请”进校园,拉近了运动项目与学生的距离。

“大锅饭”变“自助餐”,让学生爱上活动。各校通过建立“阳光体育项目菜单”,把以前单调的“大锅饭”变成了可口的“自助餐”,供学生自由“点餐”,满足了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目前,宝应县已成立了近千个项目社团。

曹甸高中高三(1)班学生沈博这学期选择的是足球项目,他表示:“紧张的学习之余,在球场上挥洒汗水,锻炼体魄,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学生喜欢什么项目,我们就想办法开展什么项目。”城北初级中学负责人杨正顺介绍说,学校先后成立了23个活动社团,其中,象棋已经在初一年级实现了课程化,一周一节。每年象棋节时,可容纳400人的象棋馆内,人潮涌动,既有棋艺的比拼,也有象棋文化的普及,校园内外,充溢着浓浓的象棋“味儿”。

“包办”变“自创”,让学生恋上活动。学校鼓励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道具由学生自行准备,活动的图案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的动作由学生自行编排;通过整合活动项目以及各种主题节日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潜能,让不同的学生展示不同的素养,更深地感受活动的魅力。

“打莲湘”是宝应地方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喜欢这项运动,现在我和几个同学在父辈的指导下,又为‘打莲湘’加了几个很‘潮’的动作,很有成就感。”西安丰镇中心小学五年级(4)班学生梁子璇自豪地说。

在这些创新性举措的带动下,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热情高涨,教室内、走廊里、操场上,随处可见运动的活力,随时可闻快乐的笑声,阳光和幸福在宝应城乡校园内生动绽放……

为了让体艺活动成果得以充分展示,各校还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艺术节。

据宝应县实验初中体育教师于志文介绍,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为期1个月的体育节,在这个“全民参与”的节日里,既有广播操改编之类的“另类展示”,也有“太极功夫扇”的专业对抗,既有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田径运动会这样的常规项目,也有趣味体育、艺术展演之类的创新体验。

此外,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追逐“阳光”的过程中,要真正“活”起来,班主任的支持和带动必不可少。

于小东是宝应县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同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在他看来,班主任在阳光体育活动中,作用独特:通过理念引领,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传递给每位学生;通过目标凝聚,根据班级内学生的不同特点,用短期目标、阶段性成果来凝聚学生;通过有效激励,在班级日常的评优评先中,用政策倾斜这种“看得见”的激励,鼓励在阳光体育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阳光体育开展10年来,不仅学生阳光了,教师也变得阳光了。师生共同参与体艺活动,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谈起阳光体育带给师生的变化,蔡祥云不无感慨地说。

穿越“阳光”,让学生靓起来

如今,城中小学的乒乓球、桃园小学的武术、曹甸高中的棍术操、水泗初中的软式排球、望直港镇中心小学的团体操……一批优秀的体育社团正活跃在城乡校园中,已然成为宝应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通过阳光体育的开展,让学生真正阳光起来,是宝应教育人的终极追求。

统计显示,2012年,宝应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为95.54%,优秀率达1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0年“阳光”路,带给宝应的,绝不仅仅只是这些数据上的变化。

就学生而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已成为宝应学生的共识,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个体生命活力得以激发、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以画川高中为例,“跑操让学生在合作中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在规范中培养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在专注中实现了高效学习。”画川高中校长戴方跃说,跑操跑出了学生学习的好习惯,跑出了学生的大气魄,也跑出了学生的生命激情。

而在马式先看来,阳光体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学会纪律、责任、倾听以及时间管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合作精神和主动意识。

从特长到专业,一批学生在阳光体育中,寻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而学校也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的体育特长提供成长路径与发展机会。近年来,一批批体艺类特长生从学校走出去,到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以少儿武术、少儿足球、少儿围棋、少儿篮球、少儿乒乓球等传统“五小”项目为代表的宝应体育项目,多次在省市级运动会和各单项赛中摘金夺银……

就教师而言,10年“阳光”路,带来的是职业认同的自豪、课程意识的唤醒,以及师生关系的和谐。

伴随着“体艺2+1工程”和阳光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体艺类学科由以往的副科变成了主科,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体艺学科教师在学校里的地位大幅度提高,成为校园里最受学生欢迎的群体之一。

邵阳升,宝应县实验小学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他形容自己现在是“痛并快乐着”。“我今年带队参加省里比赛,拿了一等奖,获得了一笔‘不菲’的奖金,同事们争相要求请客,虽然我嘴上说‘挨宰了’,但心里却甜滋滋的,有一种被认同的幸福感。”邵阳升说道。

宝应县实验小学教务处副主任杨大华介绍说,自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出台了很多政策,对体艺类教师在培养、培训以及激励等方面给予倾斜。“除了重奖,在今年的省级培训中,我校14位体育教师有9人都参加了。这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最好的认可与激励。”杨大华说。

除此之外,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断增强,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人人有特长,校校有特色,一校一品牌,在宝应正逐渐成为现实。

一路“向阳”,我们仍在路上。

10年磨一“念”。

10年“阳光”路,宝应教育人走得坚定而扎实。阳光体育,成就了孩子们的快乐学习、自主发展、健康成长,促进了区域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面对未来,宝应教育人坦言:“鲜花在前方,我们在路上。”

在江苏教育已从基本均衡走向高位均衡,甚至有些区域已经迈向全面教育现代化的现阶段,宝应教育人在思考:如何通过阳光体育的推进,进一步帮助学校凝炼特色、积淀文化,为区域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搭建更加宽广的平台。

而从全国范围看,阳光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下降趋势初步得到了遏制,但由于一些根本性难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师资、场地和器材短缺,评价体系缺失,课程建设步伐过慢,专业教研较为薄弱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阳光体育的开展,以及区域教育均衡目标的实现。

据了解,近期,教育部正在筹划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5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进一步修订课标和教材,形成从小学到大学5个学段的衔接。在“立德树人工程”里,特别把体育和艺术列入其中。

江苏省在继续实施“四大工程”(全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体育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场地器材条件保障工程、体艺2+1工程)的过程中,未来将通过表彰奖励机制、督导检查机制、考核评估机制这“三大机制”的建立,促使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进入新的战略转型发展期。

“如何使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发挥其在全面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宝应教育人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蔡祥云表示,宝应将借助10月25日,“江苏省第三届阳光体育开幕式”在宝应举行的强劲东风,目标坚定,步伐铿锵,向着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的目标进发。

宝应教育,一路“向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