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漫咏·李奇勇:教育改革应从学制下手
(2013-06-10 18:07:50)
标签:
学制改革厅长有限教育教育 |
分类: 专栏·决策者说 |
基础教育由三部分组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完成义务教育后,还实行了“整班交接上高中”,对高中阶段教育予以补贴,这也算是12年的义务教育。随着“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行,许多地方学前教育也逐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三年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的全学制达15年。如果一个人3岁进入幼儿园,进入大学时19岁,走上工作岗位已经23岁了。
现在的学生,在应该干这事的时候却干了那事,在不该干这事的时候却不得不干这事。这样的人生轨迹,对教育而言是无奈,对人生而言是不幸,对社会来说也不是好事。
当今诸多社会问题,如中小学生中的早恋、大学生中的现实与媚俗、国民初次性生活年龄的提前和心理疾患的增多、社会理想与精神的缺失,等等,都不能不说与这种人生成长阶段与教育阶段的错位和不匹配有关。
现在十六七岁的孩子,虽然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但在生理上已基本成人。这时应该完成了基础教育,实现了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处于对自己、对他人、对异性有了初步正确认识的时期,可以去探求人生的美好,加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这时最适宜的环境当然是大学,而不是“压力山大”的高中。
走出大学校门,迈入新人生的学子,年龄应该在20岁左右,结束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初尝了爱情滋味,对人生、对爱情、对事业、对未来充满新的憧憬与向往,生命具有无限冲动和渴望,而不应是要考虑房子、票子,消褪了敢拼敢闯创业创新的劲头。初次参加社会建设的工作者,应是一些朝气蓬勃、血脉贲张、青春飞扬的年轻人,否则,队伍无活力,民族没希望。
让每一个人在他(她)最适合干什么的年龄就去干什么,这才是以人为本。在我看来教育改革应从学制下手,将15年的基础教育学制,缩短为12或13年,全部基础教育都是义务教育。这样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也为有限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证,我们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基础教育全学段进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12或13年的义务教育涵盖了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高中毕业后可安排1年游学或者进行职业教育。十七八岁的时候,人对社会和家庭有了新的较为客观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全面的规划,开始懂得谈恋爱和选择职业方向。这时进入大学深造,专业选得更切合个人兴趣和需要,恋爱谈得更纯粹和健康,相信人生的道路也可以走得更精彩。
对于有限教育,缩短学制根本不会影响教育的内容和质量。有12-13年的时间,在国家义务教育体系下,一个人足够掌握构建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需的知识和素质。
学制缩短后,教育资源的硬短缺完全缓解,不用再新建教室、新增设备。目前已有9年义务教育和部分中职免费教育,将这两部分费用打通,可满足全国10-11年的义务教育。国家和各地现在分别实行的“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和“高中突破工程”的资金,满足2-3年的全国义务教育也不成问题。可以这样说,实施有限教育,全国范围不用新增教育预算即可完成12-13年的全民义务教育。
实行12-13年全学段义务基础教育,国人的学龄大大缩短。青年人在该恋爱的季节尽情享受爱情,在该读书的时候认真汲取知识,在该创业的阶段全身心奋力拼搏,人活得有滋味、有样子、有腔调。中国人的整体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望大幅提高。
(作者系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