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区域教育地理·永城:课改在路上

(2013-06-08 23:09:40)
标签:

永城

课改

区域

地理

教育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区域教育地理·河南永城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素有“中国面粉城”之称,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了找到一个适合自身的课改模式,永城教育人不断总结反思,最终形成“四环节循环教学法”高效课堂模式,不仅使课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更提高了师生的生命质量,改善了永城的教育生态。

 

永城:课改在路上

□ 本报记者 张志博 □ 梁 普

 

背景 在困惑中觉醒

课改不易。虽说河南省永城市2004年就开始了课改方面的探索,但2008年市教研室的一次调研结果却令所有人都感觉震惊:调研显示,全市能够较好体现课改精神的教师仅有16人,仅占教师总人数的1%左右。是什么原因导致永城市的课改停滞不前,传统课堂涛声依旧呢?通过分析,市教研室找到了影响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一是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怕实施教学改革影响教学质量;二是大多数教师虽有改革欲望,但没有高效易行、得心应手的教学模式做引领,先进的理念无法真正落地。因此,要想推进课改,必须解决思想观念和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即要解决“为什么改”和“怎么改”的问题。

带着改革的决心和毅力,永城教育人再次出发。

为了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身的课改模式,永城教育人认真研究分析全国优秀的课改经验,结合永城实际,最终形成了永城的课改模式——“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即每节课中都有4个环节:自学环节、合作释疑环节、展示评价环节和巩固深化环节。如今,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完善,“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已经成为永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常态。

 

策略 三大举措强力推进

1. 模式推进

教学模式作为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可贵之处在于让先进的理念真正落地。教师在课改之初,对新的课堂教学还未形成成熟的认识,对具体的环节设计、课堂生成等处理都很生疏时,就需要了解并运用模式的要义。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在形成之初,并没有立即在区域整体推进,而是选择了4所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了改革实验。1年多以后,实验校的发展证明了一切,学生考试成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课堂变活了,学生都动起来了,师生的生命质量都提升了。正如教体局局长黄传印所说:“‘四环节循环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彰显个性、提高能力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自由完整的成长。”这一良好的实验效果,坚定了永城教研室在全市推广“四环节循环教学法”的信心和决心。

永城实验中学对于课改的探索和追求始于2004年,但长久以来不得要领,真正进入到课改状态,是在推行“四环节循环教学法”以后。“四环节循环教学法”让永城实验中学长期积累的理念和方法落了地,从校园文化到班级文化、从学生学习到教师教研,处处可见新课改的痕迹。教师陈体玲形象地说明了学校课改前后学生的变化:“过去的学生是没有动力的车,需要老师打着、家长推着;现在的学生是有动力的车,会自行前进。过去的课堂就如同包桌吃饭,喜不喜欢都得吃;现在是点菜,想吃什么点什么,需要什么点什么。”

2. 激发课改动力

课改需要激情,激情需要点燃。校长是课改的带路人,教师是实施“四环节循环教学法”的关键。

2010年3月18日,永城市教体局召开了1500余人的教学改革动员大会。会上对推进课改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实施流程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培训。黄传印对推进课改强调了3条要求:一是每个乡镇必须有实验学校,每个学校必须有实验班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二是把各校推进课改的情况作为星级学校评估、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要求全市各学校要把每位教师实施课改的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与职称评定挂钩。

为了保证课改卓有成效地进行下去,教研室转变工作作风,实行“4+1”工作法,即每周4天深入学校听课评课,1天在单位学习、处理有关事务。教研员每年人均听课评课200节以上,这种举措对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帮助教师掌握课改操作要领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1年4月16日和11月24日,永城市教体局在城关镇胜利中学、演集镇二中召开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黄传印明确指出:“校长是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思想僵化、拒不实施课改的校长必须让位,今后要在实施课改不力的学校召开反面现场会。”

城关镇胜利中学在实施“四环节循环教学法”中,把“3个观念”的转变放在首位。即转变校领导的观念,为实施课改提供一切决策保障和财力支持;转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了解和接受“四环节循环教学法”的理论体系;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明白“我的学习我做主,我的课堂我主宰”。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为教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但教师能否在这片新天地中耕耘出新的希望,需要他们的自身发展,需要他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积极吸纳“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带来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并内生出成长的动力。

为了调动教师推进课改的积极性,胜利中学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发出了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四环节循环教学法课改标兵”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全校149名任课教师全员参与评选。

学生是课堂最大的资源。课堂要充分利用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胜利中学七年级四班赵欢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大家想知道课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吗?因为课改以后,课堂上实行了激励机制,回答问题给加分。学校让每个班每月评选出两个‘最会学习的小组’,并给予奖励。这样一来,课堂上小组里不遵守纪律或不注意听讲的同学,组里的每一位同学都会督促他改正缺点。有时,小组里的某个人因回答问题积极,为组里加了分,我们就会给他以鼓励,让他争取做得更好。”

永城市第三小学一直有集体备课的传统,在实施“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后,更是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通过讨论、争论、倾听、思考,让每位教师都能取长补短。另外,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大胆进行教学尝试,使校内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

3. 研训赛一体化

课改颠覆了传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前备课,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前期,许多教师不适应。为了帮助广大教师从传统的备课模式和习惯中解脱出来,解决他们在操作中所遇到的课该怎么备、课堂流程怎么设计、各个环节怎么实施、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任务是什么、每一课时需要几个循环、每一循环解决什么等具体问题,2011年和2012年暑期,市教研室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和100多名骨干教师,在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编印了初中、小学各个学科的课例集和部分学科导学案,并印发全市各学校。同时,还向每位教师印发了“四环节循环教学法”操作流程,为每所学校配发了教学光盘,为全市广大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在实施“四环节循环教学法”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惑。而培训是成长的有效途径,课堂是实践的最好舞台。市教研室以城区学校为阵地,选拔课改能手分科、分期、分片举办“四环节循环教学法”观摩会,使全市1万多名教师平均有两次以上的观摩学习机会。“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创始人,市教研室主任赵先立带领部分教研员深入农村乡镇学校,举办课改专题讲座28场,提高了一线教师对“四环节循环教学法”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课改实践能力,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在全市500多所学校全面推进“四环节循环教学法”,永城市教体局已连续3年举办暑期教师培训活动,把如何推进“四环节循环教学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聘请教研员和一线课改名师,通过理论研讨、流程分析、示范教学、说课竞赛等形式,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基本掌握了“四环节循环教学法”的操作要领,增强了教学创新能力。

为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去,市教研室把传统的优质课评选改为“四环节循环教学法”课堂教学大赛。凡不能用新课改模式或不能体现课改精神的教师,一律不准参加各级优质课评选,此举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成果 重建区域教育生态

永城市第二小学教师李常新已有27年的教龄了。1996-1999年李常新在胡各小学任教,当时该校有6个班级,只有7名教师在职,他除了负责二年级的全部课程外,还担任一年级和三年级的任课教师,以及学校业务主任和会计,加之家中农务繁忙,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精力十分有限。迫于无奈,李常新把学生按每4人分成一组,前30分钟让学生自学,后15分钟再检查自学情况。1年后,学生学习成绩在全乡30多个学校中取得了数学第一、语文第二的名次。此后3年,李常新一直按照这种模式教学,学生成绩稳居全乡前三。

1999年李常新被调入谢庄小学(现在的永城第二小学),只教1个班级的数学课。本以为班级少了、任务轻了,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讲课了,岂料1年以后李常新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教了1年,却只换来了一个全乡倒数第6名的成绩。

对此,李常新非常不解。接触了“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后,李常新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颠倒了主次关系,学生怎么能学好呢?

李常新当年的无奈之举和现在的“四环节循环教学法”不谋而合,都体现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其对学生的意义在于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解放了学生。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泰戈尔说过,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生命的气息。什么是生命?生命是自由、奔放的,生命是充满朝气、激情四射的,生命是平等、需要尊重的。什么是课堂?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飞灵魂的跑马场。一句话,课堂要体现人的生命质量。

“推行‘四环节循环教学法’以后,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现在课堂上绝对找不到睡觉的孩子。这种模式对开发孩子的潜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很大,学生的创造力越来越强了,课堂生成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上这样的课学生都不愿意下课。”黄口中学教师王艳红说。

“过去的课堂老师讲的多,学生的思维固化,对老师的依赖很大,比如过去上课铃响后,如果老师还没进班,学生就只知道老老实实地坐着,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现在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明显比以前增强了。”黄口中学教师蒋琳介绍说。

黄口中学在推行课改之前,是一个只有200多名学生、濒临倒闭的乡镇中学。2010年下半年开始全力推进课改,2012年中招考试成绩位列全市第4名。现在,在校学生700余人。

课改需要坚持。坚持是与保守僵化的观念做斗争,坚持是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撕裂应试教育的伪装,坚持更是对一个教育人教育情怀和信仰的最好诠释。

谈起课改,黄口小学校长刘辉感慨万千:“课改很不容易,一方面是教师不习惯,教师与学生角色变换,教师变导演,学生变成了主演,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前更高了,而且对备课的时间和精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刚开始不会自学,不会讨论。但课改贵在坚持,坚持下来,路会越走越顺,我们坚持了两年多,现在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现在班里的孩子越来越自信了,衣着打扮更加干净、整洁了。”黄口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李玉彩,在谈到课改以来学生的变化时兴奋地说:“因为学生会经常面向大家展示,所以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形象了,课改总体让学生的精神面貌朝着阳光、自信的方向发展。”

课改抛弃了一言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师必须迅速提升自己思维的灵活度,被僵化的大脑要重新打开,去思考一个又一个新鲜而活泼的问题。“过去老师写教案都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现在每个老师的教案都是个性化的教案,没有雷同。推行课改以来,不仅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师也成长进步了许多,每天课堂上都会生成很多问题,如果老师不学习,就无法应对变化多端的课堂了。”永城第一小学教师江伟不无感触地说。

课改,带给永城的,不仅是课堂面貌的焕然一新,更是师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的成长与幸福。永城,课改在路上……

 

局长出镜·黄传印

黄传印,现任河南省永城市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精彩语录

只有推进课程改革,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美好的未来。

推进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领导推动、典型带动、政策驱动、舆论鼓动,又需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评价创新。

校长是推动课改的第一责任人,不抓课改的校长就是糊涂的校长,就是没有责任心的校长,也是不称职的校长,因此,不抓课改的校长必须让位。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

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教育质量是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业成绩、创新能力、生命状态等要素的综合表现。

实现教育内涵发展,应致力于“两要、两实现”:一是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内涵发展的保障,实现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二是要以强力推进课堂改革和管理改革为内涵发展核心,实现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把握“重均衡、强内涵、创特色、促和谐”四大主题,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而推进课程改革恰恰是突出四大主题的有效抓手。

用心谋事,同心干事,尽心成事,谱写人民满意教育新篇章。

 

链接

永城课改十大策略

1. 召开动员大会,激发课改动力

2. 举行示范教学,带动课程改革

3. 深入基层学校,指导课程改革

4. 巡回举办讲座,促进课程改革

5. 培养课改能手,创新课程改革

6. 聘请专家讲学,坚定课程改革

7. 编写优秀课例,引领课程改革

8. 召开现场会议,推动课程改革

9. 举行教学大赛,深化课程改革

10. 办好《永城教研》,宣传课程改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