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同体”里的成长哲学—探访山西省曲沃县实验小学课改的新动力

(2013-04-23 21:13:10)
标签:

共同体

课改

实验小学

小组

教育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共同体”里的成长哲学

——探访山西省曲沃县实验小学课改的新动力

本报记者 韩世文

 

当课堂教学改革从改变关系、建构流程的发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真正回归“人本”,无限放大自学,充分利用学生,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就成为课改走向更高阶段的要求,也成为目前基层学校实践的新动向。而课改之初建立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正在课改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出巨大的价值。在这样的小团队中,不仅有学习,更有成长——学生从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进而发展到自主成长的新境界,这是课改的一种新趋势,也是基层学校发展的新动力。

山西省曲沃县实验小学的课改,正在不断地证明着这一点。

 

从问题出发,课改实践获肯定

曲沃县乃古晋国建都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曲沃县实验小学就是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三晋名校。这所创建于1907年的百年老校,一直走在当地教育发展的前列,其保持发展活力的原因,就在于办学者追求真教育的执着与发展教育的问题意识。

王崇吉从2003年开始担任学校校长。这位从教30多年的教育人,对课堂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课堂没有效率,办学没有质量,学校就没有生命力。提质量首先要抓课堂。”

王崇吉常说:要求学生发展,要求教师成长,那么校长首先要发展、要成长。而“课堂是我们共同发展成长的平台”。

当学校锁定课堂,王崇吉必然要走在前面。他深入课堂后发现,学校虽然一直致力于课堂领域的探索,但和课改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相比,还显得“陈旧”和“老套”,不少教师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困惑和无奈,不知道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问题出在课堂,还要通过课堂来解决。怎样解决,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在探索着。

研究理论、学习经验,学校首先从数学这个薄弱学科开始,有意识地让数学教师杜建菊、支如意、盖秀玲、王青青等去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这些年轻教师组成的课改探索小团队,没有让人失望。在经历了“三环节”、“过三关”、“三段六步”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学校提炼出台了“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点拨提升、当堂检测”,结束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时代,从程序上打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通过学生“说”的解放,实现了学生学习力的解放。

2011年5月8日,“曲沃县实验小学五环节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召开,临汾市教育局副局长遞锦章在大会上肯定了曲沃县实验小学的做法,要求在全市推广。这次观摩研讨会,为在课改路上艰难跋涉的曲沃县实验小学,注入了“强心剂”,更加激发了学校教师的课改热情。

当年10月,支如意参加在江苏昆山举办的“全国新课堂教学成果展示博览会”的“赛课”活动,获得了全国“十佳课改新名师”的荣誉称号……课改成果的接连获得肯定,为学校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从学习出发,小组建设出成效

课改,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阻力在所难免。为此,在推进课改方面,曲沃县实验小学并没有“一刀切”,而是鼓励一部分教师先行动起来。不求人人同样,但望个个尝试——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将成为课改成败的决定因素,但教师的作用,又要建立在真正发动和利用好学生的基础上。

实践中,教师发现,小组成为高效课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没有班级小组的高效运转,就无法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和管理,更会制约课堂展示的精彩呈现。

最先尝试改变教学模式的支如意感叹:小组建立容易建设难。她把小组的建立和建设比作盖房子。“小组建立就是把房子盖好,它只是拥有或存在框架;而小组建设就好比装修,一直可以装下去,直到感觉心旷神怡才好。”

许多教师如今在小组建设上都有了自己的经验。但最初他们都会考虑“什么样的学生在一起有凝聚力,还能使班级水平整体推进”,“小组划分,要注重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情趣特长不同的学生的搭配,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等问题。

曾经,教师总以为只有自己了解学生,并且亲自安排学生学习,才能有好的效果。所以,小组建设都在教师主导下进行。但伴随着学生自主能力和空间的增强,小组建设也开始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新学期开始,教师邓蓉替请假同事临时带班。班会结束之前,班长卫雅菲主动提出:“新学期该重新分小组了,我们要自己分小组。”

邓蓉怀疑,但她对班级情况不熟悉,索性放手。

这时,卫雅菲和副班长采用组员和组长双向选择的方法,重新组建小组。新小组很快产生,但其中3组男女生比例失调,还有两名学生被晾在了一边。

这时候,两位班长稍作商量,便开始做起了组长的动员工作,并且向全班发出倡议:“同学们,这两位同学可能过去有缺点,但并不代表他们以后就做不好。咱们班的同学肯定有愿意帮助他们的……”好几个小组的学生把脑袋凑到一块商量起来,一会儿就有组长走到那两位学生身边,很高兴地搂着他们的肩膀,拉到了自己的小组……

其实,伴随着课堂的开放,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小组正好成为自主学习肯管理的最好载体。从小组的集体学习研讨到捆绑评价,从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到团队作战,这个班级内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日渐引起教师的重视。

教师孙雪艳还记得,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班内各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最后话题延伸到“假如孔子现在还活着,他老人家会怎样裁判”,学生多方寻找证据,在辩论中很好地理解了课文。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精英展示”的问题。这时,教师会引导小组成员,通过小组内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并且角色分工定时互换,使每个成员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与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展开学习活动时,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不仅明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道理,也在组间活动时产生合作竞争的意识。

部分班级里,学生通过讨论,还自行制定了相应的合作规则,如:上台展示必须是全组参加才加分;在小组讨论时,组内成员依次发表观点,人人都讲,每次确定一个主发言人,主发言人轮流当。这样的规定,既让孩子们懂得了规则,也让合作高效运行。

在这样的发展实践中,孩子们都懂得了“集体的力量永远大于个人”的道理。

 

从成长出发,“共同体”凸显新价值

学校、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成长的地方;不仅是教师工作的地方,更是他们发展的地方。

课改,如何让小小的“共同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团队,成为他们生活和精神成长的地方?如何在课改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学校教师在实践中探索,也在探索中改进。

在教师李婷的班上,有位学生总是不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都有意见,甚至在课堂上“声讨”起来,管他叫作“蔫萝卜”。李婷便动员小组成员一起制定策略,让曾经的“蔫萝卜”通过一次次有效的展示,学会表达,建立自信,不仅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各方面表现也越来越出色,甚至还被评为“展示小明星”!

小组不仅是学习上的互助团队,长时间的共处,也使小组成员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的生活甚至成长,都有了“共同体”的痕迹。班主任刘玲玲曾记录下自己班内小组调整时的故事:由于特殊的原因,“拼搏组”调整组员时,大家都哭了。学生樊柯晶在被调到别的组当副组长后,开始时极不情愿,随后在一篇随笔《给组员的一封信》中写道:“新学期开学后,我们换了新小组,我被选为‘勤奋组’副组长。本来,我想回我们‘拼搏组’,哪怕做组员。但我回过头一想,在哪个组都是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服务,所以我以后会对咱们组负责。”接着,她分析了每个组员的优缺点,提出“一定和班长配合好,共同管理小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好,才是真的好”。

教师赵月香患了职业病——声带息肉。由于工作的性质,术后一直未能恢复,这给她造成了长时间的困扰。2010年,学校实施了“五环节教学模式”,无论是自学环节,还是展示交流,课堂上她“退居二线”,专心做好点拨者,说话少但是效果好。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个被传统教学法累坏了的嗓子,被新的教学法养好了”。

支如意说,通过小组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都在成长,合作越多,精彩越多。

教师谢钊伟也有感悟:教师提供的舞台有多大,学生的心就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我真心感谢课改,让我得到了幸福,让孩子们得到快乐,让我们共同得到发展,培养了能力。”

课改,不仅改变了课堂,发展了学生,同时也解放了教师。“共同体”则让这种成长更明显,让自主更深入人心。

王崇吉告诉记者,目前学校的“共同体”已不仅仅是学生组织,还有教师组织。教师的“课改共同体”,不仅有组织、有工作目标,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进行行动研究,以此来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伴随着“共同体”作用的不断发挥和学校自主文化的建构,整个学校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从课堂到课外,从学生到教师,团队的概念深入人心,学生在团队中,找到了自信和勇气,找到了成长的快乐;教师则在团队中找到了榜样与力量,更找到了发展的新追求。

曲沃县实验小学,在师生的共同发展中,引领着当地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其影响力与带动作用,正在通过不同形式不断彰显出来。

或许正如王崇吉所说的那样:教育教学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教学改革没有终点站只有加油站。

在追求中完善,在研究中提高,在行动中彰显价值……曲沃县实验小学,正在师生的“共同体”中,积蓄着学校发展的新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