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筑梦——写在《区域教育周刊》创刊100期之际(一)
(2013-03-20 11:13:36)
标签:
筑梦百期教育梦课改 |
分类: 评论·主编稿笺 |
千日筑梦
——写在《区域教育周刊》创刊100期之际(一)
本报记者 韩世文
当北京的雾霾与沙尘次第侵袭的时候,便愈发怀念当年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一所民办学校采访的日子。
那是2010年的8月初,那是在围场天卉中学,那是在天蓝的让人心醉的夏日,李炳亭、褚清源、张志博和我,4个人,一周的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聚在简陋的学校客房里,探讨教育、谋划未来。那时候《区域教育周刊》的雏形已经装在了我们心里。
也就是那个夏天,我们4人刚刚参加完7月20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全国区域课改首届局长峰会暨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成立大会”,《中国教师报》第一次以8版联动的形式重磅推出区域教育发展经验——《郑州变法》……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改途径和方法探索的《中国教师报》,在成立了课改名校共同体,并在推动学校课改实验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就开始谋划如何将助推一校发展的经验推广复制到一县,通过引领和带动局长,将一校的课改变成一个区域的共同行动,从而进一步实现教育真正的均衡和内涵式发展。
2010年3月,《现代课堂周刊》率先创刊,课改人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教师报》的课改特色得以彰显。但是,要让学校课改的星星之火真正燎原,还需要更好的区域教育生态,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助推。怎样为教育局长开辟一块园地,集中呈现教育主政者的改革思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通过引领和改变教育局长,在更大层面上推动基层的教育改革,这才是《中国教师报》更大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在思考,也在积极行动。
区域课改共同体的成立,正是追逐梦想的一次现实行动;而酝酿创立《区域教育周刊》,则是将梦想照进现实的一次媒体创举。
于是,4个人,就在天卉中学的一间平房里,谋划并完成了周刊的创刊号。
从此,我们开始发现更多典型区域的成功课改经验,开始致力于为区域教育领导者提供实现均衡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培植区域课改新动力。
31个月,近千个日夜,周刊发现并推出了一大批区域教育的成功样本,聚拢了一大批有思想、善行动的教育局长。我们希望,每一位胸怀梦想的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地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行走;每一位好局长都能带动一批好学校,振兴一方教育。
课改,不仅能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校长,更能成就局长。两年多来,周刊曾经报道过的部分局长,因为课改的成绩突出,获得了荣升的机会,因为执着的教育追求,有了承载思想的著作出版;因为富有智慧的行动,收获了诸多的荣誉……
当然,对于真正的教育人来说,孩子的笑脸永远比成绩和荣誉更有价值。
因此,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那些善于行动的主政者,那些践行课改的教育局长,那些与周刊同行的教育主政者,值得尊重,更值得宣扬!
这或许就是《区域教育周刊》存在的另一种价值!
100期,对于10岁的《中国教师报》来说,微不足道,对于漫长的教育改革之路来说,才刚刚起步。为了心中的那个中国教育梦,我们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