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局长视界·常生龙:立足课堂 潜心实践—写给学科带头人的一点建议

(2013-03-14 20:25:15)
标签:

局长

学科

带头人

课改

上海

教育

分类: 专栏·决策者说

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要有宽广的视野,把握当今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时又要脚踏实地,立足自己的学校和学科,做一些扎扎实实的研究。

 

立足课堂,做课程的建设者

上海市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让课程改革更加深入,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让学生的学习经历更加丰富,是当前上海市基础教育在高位均衡的基础上,促进内涵发展所关注的三大问题。

课程和教学有怎样的区别,这是学科带头人首先应明确的问题。在很多国家,要么强调课程理论,要么强调教学理论,我们国家比较特殊,两者兼而有之,但又往往分辨不清。我个人以为,课程是一个大概念,教学是一个小概念。课程包括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即教学)、课程评价三大任务,以前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都是专家和特定教育机构的事情,教师只负责课程的实施,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校的校本课程需要教师来建设;二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需要教师来落实。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建立起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位一体”的关系,保证三者的一致性。这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学科带头人要率先接受这一挑战。

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各位学科带头人应该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为什么特别强调“关系”?因为“关系”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第一,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关系;第二,学习是从对关系的认同开始的;第三,在和谐的关系下学习能自发进行。人通过5种感官来获取外界传递过来的信息,其中98%的信息都被人的“自我系统”屏蔽掉了,只有大约2%的信息能够进入到人的认知系统,导致学习的发生。对一个学生来说,这2%的信息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一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二是学生和课程之间的关系,三是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四是该学生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决定了该学生将以怎样的姿态来对待课堂,同时也决定了他的学习质量。

新课程很强调探究,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才需要探究呢?我认为,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直接经验,那就需要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一种图式;如果学生已经具备足够的直接经验,就没有必要再去设计所谓的探究环节,只要通过一些情景的创设,唤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记忆就可以了。

 

潜心实践,形成文化自觉

 

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要有自身发展的文化自觉,仅靠组织的推动、外界的力量,是不可能有新的进步的。

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一门学科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一个人不可能在学科的每一方面都非常精通。因此,一定要明白,自己在学科的哪个方向上是有发展前景的。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专家型的教育团队,对一个学科的几位带头人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大家形成一个团队的时候,就能够在本学科领域有足够的话语权,这个团队就是专家型的。千万要避免那种浅尝辄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

有研究课题支撑。学科的某一领域,要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实践,研究课题是必不可少的。在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之后,要紧盯这一方向,确定层层深入的研究课题,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科研最大的好处,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给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给我们提供了提炼、总结、反思自身教学成果的时空。而这些,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重视拓展影响力。在区级层面、市级层面上,一谈到教育教学的某项工作,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某位教师,想到他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这样的教师才可以称得上是学科带头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关键在于走出去和外校、外区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科、课程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广泛接触;积极参与市、区搭建的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多在学科的主流报刊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和外界交流的过程,是输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思维进行碰撞的过程;是通过和别人的比较,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的过程;是了解学科的最新进展,让自己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进行思考的过程。不“亮剑”,别人不知道你的真本事,你也不可能影响别人。在输出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一些正向的、积极的反馈,能够给自己很大的鼓励,帮助自己树立继续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