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教师培训-周文:培训之“路”为何走不远
(2013-02-19 00:14:27)
标签:
培训内容方法生产教育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一直在素质提升的培训“路”上,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依然长期存在。教师培训之“路”为何走不远,以我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从学校重视程度看,校长既是校本培训的设计师又是实际培训者,应该是教师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倘若校长思想上真能高度重视,培训没有“过不了的河”。但部分校长急功近利,缺失发展教师是学校改革最大红利的思想,依旧把升学率放在管理“首位”,而对教师培训采取能拖就拖、能压就压的做法,有的校长更是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心态来应付。所以,尽管培训一直在进行,但部分学校依旧是“上级拨一拨,学校动一动”,“上级不检查,学校就拉倒”。依然靠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外力推动,即使校本培训,也是上级怎么布置,学校就怎样“依葫芦画瓢”,没有学校的思考和创新。
从教师培训的方法看,基本沿袭“批量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等工厂化操作模式,不分学科、从教经历,或者统一听专家的理论讲座,或者统一参加名师的学科展示,或者发放统一的理论书籍,让教师随性阅读……“一刀切”、“齐步走”是培训的主要方式。其实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一样,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本领恐慌”不尽相同。因此,培训需求自然不一样。故而,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原则,切忌“一刀切”的“大统一”,尤其需要“因人施训”,做好个性化培训的文章,多给基层教师“下”一点能真正解渴的“及时雨”。
从培训内容看,当下的培训多是“就教育教学论培训”,培训视野的狭窄性和培训内容的局限性可见一斑。其实,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一定要“高深莫测”,但必须学识丰富、视野开阔,尤其是兴趣爱好要广泛,更要当好“杂家”。现在学校所谓的“专业发展”,实际上可能导致把教师朝“匠”上培养,教书成为专业的“流水线”,只按照“流程”来“操作”。这或者是为什么学校现在走不出像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这样教育家的原因。所以,校本培训不要只把教师“圈养”在学科内,不要人为设局束缚他们,要允许他们跳出学科的篱笆,搏击长空,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样的教师培训才真正有意义。
(作者系浙江省奉化市教育服务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