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地理·宁夏“国培”:播撒希望的种子
(2013-02-18 23:47:40)
标签:
宁夏国培种子培训教育 |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
区域教育地理·宁夏
在现今培训项目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在教师把培训“不当回事”的普遍心理下,“国培”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吸引广大教师参与并深刻影响他们,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这不仅是中国教师培训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也是宁夏在教师培训方面面临的重大考题。
宁夏“国培”:播撒希望的种子
本报记者 韩世文
“‘国培’,不就那么回事嘛!”
当宁夏同心县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周桂玲准备参加“国培”学员班的学员聚会时,耳边响起的是这样的话。那时,她会为自己开解:“权当是他们羡慕嫉妒恨吧!”
没参加过“国培”的人,可能很难理解她的这种心情。大雪纷飞的冬日,和同学相约,思想的交锋与感情的交流,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国培”时光……
因为“国培”,周桂玲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因为“国培”,她的教育故事变成了铅字,被收录在宁夏“国培计划”成果文集中,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因为“国培”,周桂玲的教育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培”,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国家级培训项目,在现今培训项目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在教师把培训“不当回事”的普遍心理下,“国培”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吸引广大教师参与并深刻影响他们,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这不仅是中国教师培训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也是宁夏在教师培训方面面临的重大考题。
引领与需求兼顾,从关注心灵成长开始
培训的主体是教师,但是教师往往没有话语权。
宁夏泾源县第一中学教师赵徐洲认为,一些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帮助教师真正获得成长。“当教育人自身没有找到培训的使命和信仰,仅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这样的培训,即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了,人格也得不到提升,教育同样很难成为‘好的教育’。”
现实中,大多数教师是在学校、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被动”地参加培训。前文说到的数学教师周桂玲,“国培”前参加的很多培训,都是学校安排“凑数”的,甚至有时候培训的科目还是语文。
那么,对于宁夏教师来说,培训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宁夏教育厅师资处为此专门成立了“宁夏中小学教师发展提高的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6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内8个县(区)的32所学校、近5000名师生及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进行主题调查研究,为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发展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46.7%的教师认为目前开展的教师培训效果“一般”,27%的教师认为“不太好”或“不好”;但“非常愿意”或者“愿意”参加培训的教师却达到了72.5%;同时,73.8%的教师也表示“校领导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态度”积极支持或比较支持。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建虹在撰写的《西部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报告》中分析指出:尽管目前进行的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大多数教师还是愿意参加培训的,其参训的原因,依次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新科学知识,拓展知识面、理解新课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更多教师交流。
这样的调查结果,为宁夏教师培训,特别是“国培”项目的实施者提供了参考,也让他们看到了教师培训的高需求和改进培训方法的紧迫性。
因此,宁夏教育厅在充分调研和借鉴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在培训规划上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完善,制定了项目实施流程,明确了项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先后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课程研讨会、中期评审会、项目推进会、“跟进式”培训研讨会,使项目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各市、县(区)教育局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副局长具体抓,结合本地实际,创新管理方式,建立项目管理制度,督促学员按时参加学习,确保了培训的有效实施。部分市、县(区)将培训结果纳入中小学年度考核目标,从培训对象遴选、过程性学习监控、培训后的示范性发挥等方面,建立文本、电子档案库,促进学员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
“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后的“跟进式”集中培训,是宁夏在国培项目中的一个创新,在远程培训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远程培训中的疑难与困惑,进行指导和引领,使网络学习的优质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使参训者养成了利用网络学习、教学的好习惯,提升了校本研修的能力。银川市西夏区教研室刘桂兰介绍说,宁夏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中,西夏区3所城市中学的语文、数学教师全员参与了培训,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也都是学员。他们全程参与网上学习,充分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收看远程培训的视频课程,引导参加培训的教师梳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充分利用远程培训每一次专家视频答疑的机会,将同伴互助无法解决的困惑梳理出来,向专家求助……从而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化。“以‘行为跟进’为特征的校本研修,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实,教师培训从需求出发没有错,关键是很多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更不晓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落伍,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有效的培训,进行引领。宁夏教育厅师资处处长吴红军告诉记者,教师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在培训课程设计上兼顾教师需求,在培训方式上提高实效,也要注重在政策和理论引领上下功夫。
不管是教师需要的,还是行政部门希望教师得到的,所有的培训最终都需要教师从心里接受,由此获得成长。赵徐洲在参加了“国培”之后的反思文章《生命成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中,就写下这样的话:“教师要尝试让自己的心灵不断成长,过一种完整的生活、全然的生活,他的生命世界自然会发生美妙的变化。在这些美妙变化中,自然会实现专业成长。而这样的心灵提升,也必将使他和他的学生一起成长。”
在宁夏,伴随着“国培”各项目的开展,关于“国培”的故事不断在基层上演。2011年底进行的一项“国培计划”评估表明,包括宁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教师继教网等培训机构,从课程设计、培训管理到专家讲座等,学员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比2010年的满意度提高了4个百分点。
骨干与全员并重 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要求
宁夏坚持“国培计划”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幼师国培项目”,落实“中小学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计划的开展,争取让每一位宁夏教育人都得到受训学习的机会。
宁夏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郭虎在2012年5月召开的全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特别指出:宁夏教育厅坚持教师资源配置均衡性原则,以全面提高和重点突出相结合,把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和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行开放、流动、竞争、有序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健全以自治区、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培养为龙头,以农村教师全员培训提高为重点,以继续教育为依托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根据宁夏教育厅师资处的统计,仅2012年,就有超过2万名中小学幼儿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其中农村教师占73%;有近5万名中小学教师完成了72学时的全员岗位培训;700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参加了自治区级各类培训;58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教育部中小学校优秀校长高级研修,有16名巿、县(区)教育局局长、5名高校管理人员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了髙级研修;选派21名中小学校长赴东部地区挂职学习,组织146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影子校长”培训,组织遴选了20名中小学教师赴泰国、菲律宾参加为期1-2年的支教活动。
“可以说,‘国培计划’和自治区各类培训计划的落实,促进了学习及课程资源的建设,搭建了覆盖自治区、市、县(区)、校的四级网络学习平台,形成网络培训与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区域研修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吴红军说,宁夏在争取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培训机会的同时,也在培训质量上下了功夫。
教了20多年语文的许鹏图,是永宁县李俊中学的教师,他在“国培”中备受“打击”,甚至让他有些“狼狈不堪”,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培训中,他获得了成长,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新课改。
银川市西夏区华西中学教师侯金华,参加了宁夏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尽管培训时间有限,但是在网上学习的习惯已经养成,她说:“我养成了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培训专家讲座的习惯,它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
师德与专业同步 让师训工作全面推进
孙学梅1年多前调任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学校副校长。上任后,虽然忙忙碌碌、尽心尽力,但由于长期在一线教学,面对学校管理显得有些“焦头烂额”,她特别想找一位老师能随时学习和讨论,以解工作之惑。
这时候,宁夏中小学校长远程网络研修班开班,孙学梅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并通过学习促进了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她还把学习的成果运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把教师专业学习、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紧密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孙学梅只是近几年来在师训工作中受益的众多校长中的一员,她所参与的培训项目,也只是宁夏教育厅主抓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之一。近几年,宁夏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区、市、县(校)联动,落实责任,科学运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年,宁夏教育厅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电子档案信息库,先后选派校长赴江苏等省(市)挂职学习,参加全国优秀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参加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影子校长”培训项目等。
不仅如此,在培养城乡教师队伍领军人物的骨干教师培训中,宁夏形成了“四八六六”模式,即4个研修阶段、8个研修模块、6种研修方法、6项学习成果。通过筛选,确定了相对固定的区内外骨干教师培训专家40多名;建立了教师培训资源库,收集了120多盘专家讲座的录像,生成了980多份教师教学案例或成长故事,整理了近90份优质课例,丰富了宁夏本地教师培训资源库。
作为全国高中新课改首批实验区,宁夏教育厅在2010年启动实施了普通高中教师自治区级的提高培训,采取远程培训的方式,用3年时间对全区普通高中教师分层次、分学科进行提高培训。到2012年底,全区有7000多名学科教师参加远程培训。通过网上无记名调查,参训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丰富,授课专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厚度,教学案例中,教师与学生精彩的互动,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使人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宁夏一直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强化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开展模范教师评选表彰活动,将师德建设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利用教师节、春节,邀请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看望慰问优秀教师代表,通过媒体宣传优秀教师事迹,使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2012年教师节,通过推荐评选,固原市原州区教师何桂琴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宁夏教育厅还将每年9月作为“师德师风建设月”,与市、县(区)、校联动,组织广大教师开展“三爱三评”、“七查七看”、师德师风承诺、师德论坛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
据宁夏教育厅师资处统计显示,仅2012年,各巿、县(区)、培训院校(机构)遴选参训教师优秀课例136节,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全部课程;区、市、县(区)、培训院校(机构)编发培训简报586期;参训教师完成逾15万篇教学设计与培训感言等。通过宁夏教师教育网站,为全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也为全区中小学教师在培训期间和培训结束后的继续学习提供了平台。
理论与实践结合 让培训效果持续发酵
“有一种学习,没有参与,你不会知道精彩纷呈;有一种平台,没有投入,你不会知道温馨如家;有一种交流,没有融入,你不会知道头脑风暴;有一种对话,没有深入,你不会知道豁然开朗;有一种苦累,没有体会,你不会知道痛并快乐;有一种信仰,没有执着,你不会知道任重道远。”这段写在宁夏“国培”项目简报上的“刊首语”,道出了当地教师参与“国培”的普遍心声……
“国培”,让每一位宁夏参训者收获满满。
银川市第十九小学教师马静娇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也许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的课堂是没有活力和激情的,我没有注重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做的一些教学改革只是皮毛,没有深入骨髓和触及灵魂。我会继续努力,让孩子们会学、乐学。”培训,让她在反思中收获,在学习中找到了方向。
中卫市第四中学语文教师张旭芳说:“‘国培’之后再进课堂,我发现我的教学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备课时,我能够自觉关照学生需要,师生之间不再压抑自我,开始大胆地表达真实的自我……”
青铜峡市第四中学教师王娟将培训中学习到的新理念,应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向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把工作放手给孩子自己去做。结果,“一次大胆的放手,居然无意中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创造了空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贺兰县如意湖中学教师吴学芳在培训中,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她将这些体会和思考及时付诸实践,1学期后,她的班级数学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她感慨:“只有真正触及了新课改的真谛,才会更加坚定课改的信心!”
参加过“国培”的教师,是“种子”,是发挥“国培”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力量。每一个参与者,既是学习者,也是培训者。正如灵武市第二中学教师杨岐在《一粒“种子”的责任》一文中说到的那样:扎根于广大教师中,既要汲取水分,使自己茁壮成长,也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带动本校或者本地区的教师,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不仅如此,学员之间,管理者与学员之间,也在培训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中卫市第三中学教师宋晓荣,2008年接触了网络培训之后,逐渐成长为各种培训中的班级管理员、辅导教师。在研修网上,她为300多名教师进行网上辅导,在群里为老师们解答疑难问题。当她提出“我也需要大家的帮助”时,一位不曾谋面的教师,义不容辞地帮助了她。
作为2011年“国培计划”宁夏青铜峡市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骨干辅导者,于平河在指导学员培训的过程中,被学员的精神深深感动:由于家乡经济欠发达,部分教师家中不具备网络学习条件,但为了顺利完成学时,他们或者到附近的网吧学习,或者待在学校办公室学习。一位老教师,每天放学后骑车去两公里外的女儿家学习,他说:“我怕差得太远,到时拖了全班的后腿。”
到距家80多公里的地方支教的王凤君,所在学校只有一台电脑联网,她白天教学任务繁重,就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学习。自参加培训以来,节假日她从不外出,坚持在家学习,并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于平河说,“每当夜色沉沉,看着参培老师们闪亮的头像,眼前总有那样一幅情景:在深秋的夜晚,静谧的校园里或家里,孤单的灯光下,一个人专注地进行网上学习……”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在对“‘国培计划’(2011)中西部项目宁夏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评估报告中分析指出:参训学员的专业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提高了教育理论修养,提升了实践智慧和教学能力,提升了科研能力。学员对于置换脱产培训各项指标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7%以上。学员普遍反映,专家们在教育理论的讲座方面精辟深刻,带来了心灵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精神的享受。
吴红军介绍说,几年来,宁夏各类培训项目的实践与探索,建立健全了项目实施招(邀)标制度;形成了自治区、市、县(区)、校四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和培训体系;初步建立了以高等院校为主的全国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使用的“多元化”教师培训新体制。理顺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园)本研修的关系,做到“三通一结合”,即“国培计划”与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学时认证相通,与区、市、县(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学时相通,与自治区级骨干教师选拔与培训相通,“国培计划”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绩效考核相结合,有效推动了区域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培训没有真正的毕业证,因为今天的结束就是明天努力的新起点。”一位参训学员在总结中这样写到。
或许,正如周桂玲所言:“培训是火种,点燃我们过去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引发我们新的思考和长足的发展。”
相关链接
宁夏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宁夏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百千万计划”,以“国培”计划、区级培训和市、县级培训为依托,造就100名左右在西部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型教师、1000名左右在全区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0000名左右在中小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通过招聘录用、校企嫁接、高校培养、院校合作、校本培训等形式,加快培养职业教育急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其中,已启动实施的“中小学塞上名师培训工程”,目前通过巿、县(区)推荐,自治区统一组织专家评审、课堂教学测评等形式,确定了50名中小学教师(其中校长10名)。此项工程培养对象经过1年的培养,考核合格,将由自治区教育厅命名为“塞上名师”。获此荣誉称号的个人,在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为
充分发挥“塞上名师”的孵化器作用,建立“塞上名师”工作室,自治区财政厅每年还为每个工作室提供不少于3万元的工作经费,提供周期不少于3年。“塞上名师”服务周期为3年,每年提供课例、文稿等在“宁夏教师教育网”等平台展示,工作室要承担不少于5名青年教师的培养、帮携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任务,同时要坚持在教学一线,每年上示范课不好于2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