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观察·甘肃景泰县:校园文化建设“三年三步走”
(2013-01-02 13:30:23)
标签:
甘肃景泰校园文化计划探索 |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历史传统、办学经验、价值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的综合,它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对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甘肃省景泰县在“文化立校,突出特色,内涵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下,确立了“三年三步走”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三年三步走”,即用3年时间,分3个步骤,使全县规模以上学校初步形成“办学理念明晰、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郁、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崭新局面,逐步构建具有景泰特色的学校文化品牌。
第一步,结合学校的历史、现有资源和发展愿景,精心凝炼具有学校特色、引领学校教育方向的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校训、校风、学风等,将其与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环境美化结合并外显出来。
第二步,大力推进与精神文化相适应的制度文化建设,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凸显文化特色。
第三步,通过外显文化的积极影响、制度文化的有效制约、行为文化的反复促进,最终将精神文化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的追求,将学校建设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实践过程中,景泰县还探索出了纵横联合推进模式。“纵”即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组)、乡镇学区(科研机构)和实验学校(校本科研机构)三级组成的分层次推进序列;“横”即由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特色的学校之间,形成横向联合研究共同体。在纵向上发挥行政组织的指导、协调、督查作用,在横向上倡导各校之间互动交流、互学共进、纵横联合,全方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创建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创新工程。不同学校在思想认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减少实施过程中的曲折与失误,景泰县着力抓好典型,搞好试验,以推动区域整体创建工作的蓬勃开展。该区域按照“三年三步走”的建设思路,率先确定了在全县具有示范作用的九支中学、兴泉小学、龚家湾小学,第四中学等5所学校进行重点打造,在建设过程中,要求学校强化自主意识和特色意识,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和提炼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与策略,科学设计和规划学校的发展蓝图与目标,充分挖掘、利用并优化组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追求精致发展,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意识。
在实践中,景泰县初步探索了理念引领——特色提炼——物化呈现——行为内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步骤。目前,全县部分学校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已初步探索出一些好的做法及经验。九支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位于寺滩乡寿鹿山脚下,学校秉承“厚道朴实、勤奋向上、自强不息”的寿鹿文化精髓,以“勤勉自修”为校训,以“四园”建设为核心,提出“温馨家园、你我共建”的口号,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为重点,注重楼道、宿舍的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草窝滩镇龚家湾小学则实施“3611”工程,即重视礼仪教育的“三礼”活动、覆盖各项主题活动的“六节”、深受师生欢迎的“快乐星期三”活动及“新三好”评选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喜泉镇兴泉小学将泉水所蕴育的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百溪成河的凝聚精神等,融入办学全过程,积极创建书香校园。景泰四中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高效课堂研究走在全县乃至全市前列……
可以说,景泰县学校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加清晰,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学校管理更精细,课堂更高效,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整体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今年是景泰县校园文化建设“三年三步走”的开局之年,2013年,景泰县教育人有新的构想:
解决理念与行动之间的矛盾,让理念贴地而行。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构建,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实程度。校长重视程度不到位,许多环节和过程就会表面的多,务实的少。但景泰教育人的理想校园文化建设是:既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现象,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内涵。
明细模式和模式化的不同,在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个性。不同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上和层次的选择上,必须因校而异。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二是借鉴性和创新性的结合,三是一致性和层次性的结合。从全县范围看,景泰县教育局提倡在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在规范的基础上追求创新。从广度、深度和效度上有所作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置身于文化殿堂的感觉。
(宋希才 王有余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景泰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