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学校新文化
(2012-12-21 14:00:16)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帖·他山之石 |
一、教育改革者的担忧。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博士提出:“作为改革的亲历者,我们最大的担心是会遭遇这样的困境:改革轰轰烈烈,但学校教育的底色却变化不大,甚至基本没有变化;最害怕的是剥开种种以改革的名义包裹的华丽外壳,我们看到的核心还是原来的核心,看到的基础还是多年前的那个基础。”从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大多数改革主要针对的是教育教学方法、方式以及模式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改革,但中国基础教育的“底色”、“内核”却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过分看重和褒奖这样的改革,才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深陷入技术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二、教育改革的本质。
提出一个“本质性问题”:基础教育改革最根本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是课程?是教师素质?是教育思想观念?¨¨¨可以说都对,但都不是根本,因为即使这些都改革了,也不见得能使基础教育发生根本转型。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应是教育文化的变革,是学校教育文化的重塑。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领导、校长、教师明确了改革目标。
三、学校文化内涵。
什么是学校文化?它有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专家认为,物质文化是表层的,组织制度文化是浅层的,行为文化是深层的,精神文化是核心。学校文化变革最关键的是变什么?是变革学校管理,即变革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因为管理制度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校新文化建设的目的是重塑教育生产关系,以解放教育生产力。教育生产关系就是教育管理制度,只有改变了陈旧的学校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其教育改革创新的热情,才能产生学校新文化。
四:学校精神文化定位。
殷都区实施教育改革以来,对学校文化建设改革工作一直长抓不懈,定期督导公示,召开校园文化现场会等,切实的起到了督促引领的作用。对校园文化关键词的确定,也就是指精神文化的定位,我认为,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是长期以来广大教职工在实践工作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的积累和沉淀,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她”,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更为准确形象的来描述她。像殷都实验中学的“我能”文化,正是体现了殷实中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敢为人先创新精神的体现;还有殷都实验小学的“我发现”文化,体现了科技创新的精神实质,等等。
对于想重塑校园文化的学校来讲,需要校长的胆识和魄力,更需要对学校新文化科学准确的定位,校长是学校新文化的关键人物,用教育思想领导学校,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教育家的情怀,有了用教育思想领导学校的信念,学校新文化的产生、成形、成熟,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自在必然之中,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五:物质文化建设。
对物质文化来讲,她是外显的,是将学校建造成适合孩子成长的一方“池塘”,以孩子们的角度出发,适合儿童发展、适合儿童成长的才是最好的。像洛阳西下池小学,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适合孩子们成长的土壤,“爱和自由”的气息充溢着整个校园,让孩子们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学校的外显文化建设,因摈弃华而不实的“大手笔”,形象工程等,从小处着手,切实的让孩子们能够体会到学校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像殷都实验中学的“小花园”,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还有林荫下的石桌石凳,为孩子们提供了课外活动的场所。
六:学校管理文化的缺失。
学校新文化的根本宗旨,在于重塑教育生产关系,解放教育生产力,主要指解放教师。学校新文化建设就是重新调整教育管理者与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育者的关系。学校新文化建设指向十分明确,就是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主要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制度,以解放校长和教师两个层面的生产力,调动校长和教师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使教育改革成为校长和教师的内在需求,使教育改革创新真正源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和每一节课。学校新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教育管理文化的变革。
殷都区教育改革正是缺少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和学校对教师管理的改革创新,试问:在学校传统管理体制下的教师能否有创新理念上好每一节课,在传统体制管理下的校长能否有改革创新的思想引领学校,一个思想被“禁锢”的人处在传统管理体制下能否做出改革创新的举措?
实施主体多元教育思想改革和高效课堂课堂改革,更多只是针对教师对学生教育理念的改革和课堂模式的革新,让学生“人人成为最佳的我”,让学生“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多元智能”,让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乐学”,“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等等。建设新的师生关系、教和学的文化、德育文化、活动文化、考试文化、评价方式等等,仅在生产技术和方式上做文章,不在生产关系的层面上解决问题,当闹腾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很难生长出我们所期待的学校新文化。对于大力推进的教育改革,学校会“应付”上级、教师会“应付”学校,甚至会“复辟”“回流”,是教育改革“失败”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