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国行纪行——重庆江津区
(2012-08-16 10:42:39)
标签:
课改中国行重庆江津教师报课改团队专家讲座教育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从西北到西南,踏上江津的土地,我感受到了挡不住的热情,这种热情让我也热血沸腾,也让我臭汗泠泠啊。
我用了12年,终于走完了4个直辖市,重庆是我作为教育媒体人,最后的期待,当这种期待变成今天的激动时,我以为我们不虚此行,而重庆江津于我,于中国教师报所倡导的课改来说,也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会议安排我做点评,有点惶恐,但是站在教育边上,以媒体人的角度,以课改中国行的行动者身份来看今天上午的5段展示,我也以“五有五了”来概括:示范校课改路上有示范,新学校创建活了;办学者办学路上有思考,校长被点燃了;新课堂探索路上有创新,校园中快乐多了;新教师发展路上有引领,教育人幸福感多了;新学生成长路上有点拨,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大了……
据我了解,重庆市是全国最后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也就是说,从2004年国家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4个省区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到2010年最后在四川、重庆、西藏、贵州四省市区启动新课改,到今年秋季,包括重庆市在内的全国所有高中都将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阶段。这是对从事高中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于重新这么多年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考验。
对于重庆市来说,高中课改既有全国众多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作为重要的直辖市,如何在最后一批课改实验中,迅速突围,形成新的重庆经验或者重庆课改模式,又是有追求、有担当的重庆教育人的目标之一。而做好高中课改的工作,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支持又显得极为重要。因此,中小学课改如何形成统一“战线”,如何各具特色又相互支撑,也就成为众多区县教育管理者和校长们关心的话题。
今天,江津的三所代表学校在简短的时间里,展示了自己的课改行动,全面、具体,有行动、有思考。以此推测,江津的中小学课改势头正旺,实践如火如荼。此次课改中国行走进江津,正是在这样高涨的势头中,提供了一次共同交流和展示的机会。
当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课改,是聚焦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改在语义上有一点区别: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验,更多地强调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尽管也包括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但在一线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课堂实施这个重要的环节。而能够在课程建设上享有主动权的,往往是具备高水平师资和掌握较多社会资源的名校和发达地区。因此,我们发现江苏、北京、上海等省市的新课程似乎有更多的经验在传播,但他们的经验又无法在更多区域复制;而中国教师报倡导的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课改,则是基于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而言,他是从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方法上改起,即从“改课”开始,进而延伸到课程建设上去——这是抓住了教育的主要矛盾,重建“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和实践策略,通过观念的更新、方法的改造,逐步实现学生学得均衡,课堂的均衡、班级的均衡,进而推动区域内每一所学校的“集体致富”,真正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这种均衡,不完全依赖于优秀的师资、广泛的社会资源,因此,也才能让更多不发达地区和同一区域内相对薄弱的学校教育成功突围,迅速崛起,为更多的学子提供更好发展的可能。同时,课堂变革,也是减负增效的好方法,落实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路径。
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我们会发现,如今课改的走势,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回潮、倒退,问题的根源,正是出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从教育的原点去反思教学行为,没有抓住课改的突破口和落脚点,而盲目地仅仅在课程发展上下功夫。
所以,我的家乡宁夏,作为第一批高中课改实验区,短短几年时间里,从开始的经验发源地,迅速回潮,倒退回当初的状态;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我曾经在北京的教育媒体做了3年,跟随北京新课程改革的脚步认识课改、学习课改,并为当地最重要的课改示范校总结经验的,但现在看来,北京的高中课改,只有那些像北京四中、人大附中一样的名校,在课程建设上做出了花样,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依赖个别优秀的教师,比较好地践行和实现了新课改倡导的诸多理念,而其他学校只能是默默无闻,亦步亦趋,而这些学校后来选择突围的方式,也是学习杜郎口中学,重新认识和开放课堂。可喜的是,今天在短暂的时间里,听到和看到的江津的名校,并没有沉溺在历史的美好中,他们紧紧抓住课堂这个要害,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充分彰显了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名校、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值得肯定。下午我们还将进一步参观学习,我很期待。
应该说,从课堂撬动教育均衡,这是中国教师报为中国教育贡献的一项重要智慧。而聚焦课堂的发展,近两年来也迅速从学校的“单兵作战”,发展成为以区域整体推动为代表的区域课改现象。
这其中,就有中国教师报发现并推广的四川省蓬安县。此次来到江津,我们之所以选择四川的一线课改专家做宣讲,也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地缘相邻,文化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新课改起步时间一致,课改人有更多共同存在的问题值得交流;第二则是包含了我们的良苦用心——蓬安县选择立足课堂、改革课堂教学,从而推动新课改发展的策略,并不是偶然,但他们却在四川省开创了课改的新局面,而作为四川邻省(市)重庆的一个区,江津也有机会、有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完成教育的崛起,当然,更会有很多在座的教育人在课改中成长起来,成为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课改专家团队中的一员,能够跟随团队走进其他省市宣讲课改理念、指导实践方法。
中国教师报的这个团队是开放的,是来自于一线又服务于一线的。每一个教育人,只要愿意成长,愿意推广课改,都有可能加入这支队伍。此次,课改中国行首次实施1+1课改专家联合讲座,1+1内外联合展示的形式,开创中国教师报品牌活动的先河,我希望由蓬安的两位课改人带来的讲座内容,能为江津教育人提供有益信息和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发江津教育人更深的思考和更广泛的行动。
最后,我想说:
巴山蜀水美灵秀,志同道合一家亲。课改聚义传佳话,搂抱发展有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