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的认知形成规律来看的话,“概念为本,实物配对”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
先讲依据。
关于智力,爱德华·赛贡主张“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概念”就是智力教育;关于认知形成,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过程:感觉---知觉---概念。皮亚杰提出儿童在12岁之前处于具体运演阶段,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蒙特梭利认为12岁之前的儿童处于要依靠具体的实物,使用感觉和体验学习的过程。
由此,对于儿童认知形成来说,感觉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如果不让儿童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与感官来实体化地体验,就无法使他们产生感受、情绪、意境、精神,而只能形成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
再讲实物配对。
一个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内在心理认知的形成都要通过感觉来完成。0—6岁是儿童的情绪认知阶段,这是早期儿童建构自我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当一个孩子因为外在的事件引发了内在的感受时,就会出现种种的情绪。例如,伤心、愤怒、恐惧、喜悦、孤独、沮丧、快乐、委屈……等等,当这些情绪发生时,成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告诉孩子:“你生气了”、“你特别恐惧!”、“你很愤怒”、“你看上去特别快乐”、“你看上去很悲伤”、“你在表达自己的爱”……这就叫概念或情景配对。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马上就会明白自己内在的情绪是什么,并会去深入体验内在的感受。经常不断地觉察,孩子逐渐就能够学会与自我共处的方法。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就懂得了如何与孩子对话,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认知形成亦是如此。
一个一岁的孩子碰到了特别烫的东西,成人告诉他“烫”,孩子因外在情境带来的内心感受就与“烫”这个概念配上了对,从而形成了正确的关于“烫”的概念。
一个四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到超市里去买东西,成人给出“商店”这样一个词语,他就会把内心关于商店的感觉和这个词语配上对,形成对“商店”的认知。
一个九岁的四年级小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所有能寻找到的不同的实物,例如“推拉门”,在实体化操作过程中,不断感受体验,从而把内心的感觉与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不稳定性、割补及面积的计算方法”一一对应、配对,形成关于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历经了近一百年,关于儿童认知形成的常识。
“概念为本,实物配对”,指的是使人身心一体化的教育。
离开了感觉,由成人“教”出来的东西,只是知识,而非智力;离开了感觉,神、心、意就会分离:感觉是感觉、认识是认识、做法是做法。分离导致一个人不能与自己的生命融合:虽然看上去已经符合他人和社会的标准了,但是他呈现的只有工具性,对生命还处在无法自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