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专栏·田保华:办有灵魂的学校
(2012-03-27 19:39:13)
标签:
局长专栏田保华有灵魂学校思想课改教育 |
分类: 集萃·编辑天地 |
几年来,郑州市的校长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灵魂”。教育局也曾举办以“我的理念,我的学校”为主题的校长沙龙,以帮助校长找到自己的“灵魂”。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校长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有的校长还在迷茫之中。要实现教育局长毛杰“做有灵魂的教育”的理想,首要的是每一所学校都办成“有灵魂的学校”,这需要每一位校长都要找到自己的“灵魂”,做一位有思想、有灵魂的校长。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没有华丽的校舍,甚至连校门也没有——只是在破旧的围墙上敲了个仅够让人进出的“洞”,但帕夫雷什中学却享誉全球!为什么?因为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好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他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他创立了“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孩子”的教育思想。他率领全校教职员工一起实践、探索、总结教育的科学规律,并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人都来实践教育思想。正是有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么一位苏联教育思想集大成者,帕夫雷什中学才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有思想、有灵魂的校长,就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校长,就是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活动具有理性的思考、认识和判断的校长,就是对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大问题具有正确认识和清晰思路的校长,就是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孜孜追求的校长。因此,校长的教育思想,就是校长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连续性、指向性的教育认识和理想的观念体系,同时也是学校历史积累和理性思维的结晶。
校长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一班人”的思想。以自身饱满的工作热情、高尚的人格魅力带动“一班人”,形成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使学校的发展紧紧地围绕自己的办学思想来运行。校长的办学思想只有成为全体教师的思想,才能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我非常赞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用文化为学校立魂”的观点。学校是个文化浸润的地方,是塑造灵魂的殿堂。学校育人,实质上就是用文化育人。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目前,我们的一些学校所缺失的正是学校文化、学校的“灵魂”。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晰地意识到自觉该秉承什么,用什么样的理念影响师生的生活,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学校里得到舒展、成长,让普通人的潜力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如果学校教育缺失了文化,就会把孩子带到一个抽象、片面的地带,文化的缺失带来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识没灵魂、有记忆没根底的“怪物”。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让学校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一个文化不断生成、提升和丰富内涵的过程。所以,站在文化变革、文化重构的高度来审视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该是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引领者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明确课程思想,加强课程建设,构筑课程文化,彰显办学特色,应该是每一位校长办学的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因此,确定适合新课程要求、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思想,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前提与基础;加强课程建设,让教师体验、感悟、实践自己的课程思想,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关键和保证;形成课程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是校长的办学追求。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管是校长自己,还是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体悟文化的所在,感受文化的力量。作为校长,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要循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断探寻和把握学校发展的文化脉络,从认识到行动,从理念到实践,不断实现新的跨越,铸就学校的灵魂,彰显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
有灵魂的学校,就是具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和价值追求的学校,就是有文化的学校,就是能够充分彰显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学校。学校有灵魂,才会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先进的价值取向、适宜的教育环境、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学生终身怀念的学校。这就是办学之道,更是办学之德!这就是校长之道,更是校长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