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区域教育:足迹
(2012-03-15 19:48:33)
标签:
年终盘点区域教育足迹均衡课改基础教育尊严师训教育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2011年,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教育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以区域为单位的教育发展,选择了怎样的突破路径?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产生了什么新经验?
关键词1:均衡——基础教育的永恒主题
教育均衡是基础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一年来,《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用较多篇幅报道了推进教育均衡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
比如《后“普九”时代的安陆行动》,介绍了湖北省安陆市通过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实现“控辍保学”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2010年安陆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7%。
从2002年开始,为实现“控辍保学”和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安陆市通过发展保育寄宿制学校、启动“春雨工程”,并建立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整体联动的教育监管体系,逐渐向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的目标“挺进”……几年来推出的诸多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控辍保学”,推动了安陆教育的“普及、普惠、公平、均衡”发展。
“控辍保学”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辍学率快速上升,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显示,某些地方的农村初中辍学率高得惊人。安陆的举措为农村地区的“控辍保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与安陆重在硬件建设和资金支持不同,陕西省镇安县是一个通过教育内涵发展,实现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均衡的典型。《镇安:农村教育与世界接轨》一文,报道了当地通过与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的合作交流,打开了一扇教育改革开放之窗,使这个西部山区县诞生了和世界先进教育理念接轨的发展经验。
2007年,镇安县教育局与VSO合作,在当地实施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项目,成为中国首家以县为单位与VSO合作实施基础教育项目的地区。该项目遵循“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培训为本,整体推进”的思路,对学校各层次管理者、教师、家长等进行大规模培训。全县85%的中小学教师和全体学校管理者都接受了西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培训。
这些培训为镇安的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镇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镇安闯出了一条贫困农村地区教育内涵发展之路。VSO中国首席代表李国志认为:“镇安与VSO的教育合作,是贫困落后地区与世界教育接轨的成功实践,它探索出了一个在贫困地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模式。”
此外,在教育均衡方面,周刊还推出了《甘州教育有点“甜”》、《“智慧转身”后看“奇峰竞秀”》、《东胜教育:从均衡发展到优质发展》等报道,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各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2:课改——让“教育有尊严地突围”
2011年正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周年,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学校层面的课改遍地开花,并不断向纵深推进;而区域课改的整体推进,也成为这一年的重要现象。为此,周刊记者不断深入基层,走进区县,挖掘和报道了各地推进课改的典型经验。
《西和教育重建》是本报在“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中发现并推出的典型。西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山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也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多年来,陇南教育在甘肃全省相对落后,而西和县的教育又在陇南市的后3位徘徊。西和县教育局局长王忠认为,要真正改变西和教育,就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让学生愉快地学,主动地学,轻松地学,创造性地学”。
从2009年暑假开始,西和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反复酝酿、讨论,提出了“以爱生理念、中欧项目、中英项目为基础,以推广杜郎口中学经验为载体,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课改思路。
经过课堂、思想、教研和信仰的重建,课改两年多来,西和县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职业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课改学校成长起来,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状态有了明显改善。课改不仅点燃了学生,更唤醒了一大批“沉睡”的教师,他们开始积极投入课改,并从此真正喜欢上了教育。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彻底变革,西和教育人找到了一条教师“巧教”、学生“乐学”,师生共同幸福成长的课改之路。
与西和县一样,河南省通许县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周刊以“让教育有尊严地突围”为题,介绍了该县两年多来以“一轴两翼”破解县域教育变革之困的课改之路。
如果说西和课改主要是靠思想和理念的引领,那么,通许课改更多靠课改领头人的人格魅力。2009年6月,新当选通许县教体局局长的毛颖贞,顶着炎炎烈日,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每天一场接一场的演讲,让他汗流浃背,嗓音嘶哑,他不管不顾,继续宣讲新教育理念;他还带领教体局机关干部、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前往河南西峡、安阳殷都区等地考察区域课改,和大家一起白天听课,晚上分组讨论,共解疑难……
这种身体力行的精神和忘我工作的热情,感染了通许的教师们。接下来,毛颖贞发动了“一场如火如荼的课堂革命”,带领教师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激发出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通许县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轴,以经典诵读和“大课间行为艺术”为两翼,进行的一场“一轴两翼”教育教学改革,引领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实现了“教育有尊严的突围”。
此外,在辽宁省辽中县,当地教育人紧紧抓住发展的“根本”,敢于“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并在成为沈阳市唯一一个创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良好基础上,敢于打破旧课堂秩序,在课改中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了“辽中崛起”。
在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这个曾经的“体制新区、经济穷区、财政弱区、教育基础薄弱区”,在新局长蔡国兴上任后,终于找到了一条教育突围的“捷径”——他们锁定课堂,通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了教育质量,彻底改变了教育薄弱区的旧面貌。这样的选择,以许市中学为代表,他们用了4年多时间,于是,《君山教育:从课堂突围》的报道重磅推出……
还有诸如《荥阳:“三点”撬动课改》等区域课改的经验报道,为地区课改的整体推进,提供了更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3:师训——强教之道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以往的教师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培训模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评价……
为此,周刊2011年专门介绍了各地在教师培训、教研等方面独特而有效的经验。先后刊发了《解读教师培训的“广东样本”》、《绥宁:教师队伍建设出“绝招”》、《高青:教研接地气 课改待花开》、《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河南省濮阳市人本主义教师发展观实践解读》等报道,同时,通过师训征文,刊发了大量一线师训的经验文章。
《解读教师培训的“广东样本”》报道了广东教师培训的最新举措。广东省从现实问题入手,依托骨干教师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三驾马车”的培训模式,通过四大策略的创新实践,逐步探索出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和服务体系,效果显著。
广东经验有四大策略创新,一是以“国培计划”为契机,创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示范模型,培训者在培训的理念、设计、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论证、准备,并在管理模式、课程设计、班主任专业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了特色;二是建立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导师制”,从“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出发,建立“三位一体”的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体系;三是重建教师培训的课程目标:“一切以课堂教学变革为中心”,根据这个目标,“设计受学员欢迎的课程,为合适的课程寻找合适的主讲教师,以教学评价改善专家的授课质量和学员的学习质量”;四是班级管理专业化:项目负责人、班主任与后勤主任三位一体。
《绥宁:教师队伍建设出“绝招”》一文,介绍了地处中部偏远地区的湖南省绥宁县的师资建设经验。绥宁教育局以师资建设作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路径,以重奖教师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打造山区教育的“暖心工程”,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政治上让教师有地位、经济上让教师有实惠、学术上让教师有条件、专业成长上让教师有保障”,已经成为绥宁县“把师资作为教育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总思路。全县形成的尊师氛围,使绥宁教师队伍建设从“外流”到“回流”,呈现出一个“回归”与良性发展的态势。这一历史性转变,使得近年来的绥宁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山东省高青县借助“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通过五条途径最大化发挥教研室功能,让课改理念真正落地,走出了一条区域教研助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周刊以《高青:教研接地气课改待花开》为题,作了报道。河南省濮阳市则在构建教师成长生态方面做了一些创新与探索,周刊以《重新定位教师角色》为题,报道了该市人本主义教师发展观的实践……
关键词4:策划——特别的关注为了特别的你
2011年,为了聚焦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周刊还推出了一些特别策划。比如《解读教改“深水区”》、《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局长》、《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培训》、《我们需要这样的区域教育生态》等,不仅邀请了部分专家和教育局长参与,还吸引了很多教师、读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参与。
在特别策划“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培训”中,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认为,教师培训应突出高效,“要像提倡高效课堂那样提倡高效培训,点燃教师发展的激情,不能是陪着训,而应是自我提高”。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的吴其林则指出,培训方式一定要“以师为本”,得让教师说话,让教师提问,让教师展示,只有这样,广大教师才能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他建议采用3种方式:一是主角式培训,二是论坛式培训,三是“订单式”培训。
《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局长》则锁定教师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教育局长的认识和期待。山西省浑源县科教局干部任雪峰认为,教育局长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既要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又要对教育未来发展问题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更要善于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区域内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变成全体校长教师共同的行动纲领。”
黑龙江省安达市教师进修学校柴俊红认为,教育局长要有领导力,要有发展教育的魄力与胆识,要有理想、有目标、有信念,有明确的定位;要有敏锐的目光,有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有教育理想并通过行动坚守。她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局长,“要有很强的方位感,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明确当今教育的实际情况,知晓自己当前走到哪了,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能抓住核心问题,并朝着目标不懈地努力”。
也有读者认为,教育局长可以不是专家、学者、教授,但一定要是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可以不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但一定要是一个尊重知识的人。“教育局长应该是治未病的大医,而绝非一个只知道治已病的名医。”
期待2012年,中国教育有更多这样的“大医”,不但能使我们的教育沉疴尽去,更能妙手回春,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让中国教育的春天早日到来。
特别策划
369期《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局长》
371期《解读教改“深水区”》
388期《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培训》
关注教育均衡
370期《“智慧转身”后看“奇峰竞秀”》
373期《后“普九”时代的安陆行动》
376期《甘州教育有点“甜”》
378期《镇安:农村教育与世界接轨》
关注教师培训
377期《解读教师培训的“广东样本”》
375期《绥宁:教师队伍建设出“绝招”》
380期《高青:教研接地气课改待花开》
399期《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河南省濮阳市人本主义教师发展观实践解读》
关注课改
400期《辽中崛起》
401期《君山教育:从课堂突围》
406期《西和教育重建》
394期《让教育有尊严地突围——河南省通许县“一轴两翼”破解县域教育变革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