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艾斯奎斯中国之行-北京站精彩问答(二)
(2012-03-07 14:13:33)
标签:
雷夫美国教育家中国演讲教育第56号教室问答李希贵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曾经的一名给雷夫写信,并收到雷夫的回信的女孩,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鼓励。会议现场,这对书信交往过一次的师生,第一次见面,双方都格外兴奋。李振村现场分析点评,那些敢于给名人写信的孩子,往往比较主动,敢于成长,后来的发展更好。因此,教师们应该多鼓励孩子们给自己心目中的名人、伟人写信,但是不要给中国的名人写信,因为他们太忙,没时间回信。
会议当天,还举行了一个小型谈话沙龙,匆匆记下他们的语言:
魏勇:雷夫不是雷锋,也不是雷锋的弟弟,他是他自己,只忠于自己。
雷夫一点都不稳重,我们都很稳重,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向他说心里话。我们作为教师,是一种虚拟的形象存在的,在学生面前,为人师表了,但不是真实的自己;而雷夫课上课下是一致的,是真实的。
华应龙:听了雷夫的讲座,很敬佩他的行动。我们都是小学老师,终于有小学的男子汉成为教育家了。
教室里可以有很多美好词,但是不要有害怕。一个好老师,应该让孩子一直喜欢,而不是现在不喜欢,将来喜欢,或者现在喜欢,将来不喜欢。
从雷夫身上,我们看到了教师应该“慈悲为怀”。
李振村:教育就是要建立一种师生的互信关系,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安全的,老师在学生面前也是安全的。这样的教育才能让生命绽放!
教师培训,我们常常忽略了教师的非专业素养,比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从学会讲人话,讲真性情的话开始。
魏勇:老师不能将自己包起来,教育也不仅仅是课堂学习。学生受的教育,不一定是在课堂,反而常常是在课外,是在生活中。而我们的教育常常看起来“苦口婆心”,但效果往往不好。
中美两国教育家高峰对话:
李振村:两位老师经历不同,但是都很受学生爱戴。作为老师,如果让学生喜欢,应该具有哪些特质?
李希贵: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难度不大,但叫学生喜欢,我心里没底。经历了近30年的教育工作,年龄也决定我们开始喜欢孩子了。
在十一学校,我们尽全力打造一种平等的关系,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长和学生之间。去年学校举办狂欢节,学生策划决策小组投票决定我要扮演加勒比海盗杰克船长,然后,大家一起扮演不同的人物,同时出现在校园里,校长和学生就没有区别了,所以平等必须表现出来,展示出来。
李振村:李希贵校长的船长照片出现在多家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一个校长破坏了形象与孩子们一起玩狂欢,竟然成为新闻,这是不正常的。中国教育,什么时候这不再是新闻,就成功了。
李希贵:记者在现场采访学生,学生说老师为我们牺牲的太多了——牺牲了什么?牺牲了“师道尊严”,该是时候牺牲“师道尊严”了!
雷夫:我不觉得我的孩子们喜欢我,他们不觉得我很幽默,但我知道,他们信任我。对我来说,我更希望孩子们信任我。在我的教室里,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安全。因为我任何时间都是一致的,真实的,我们相互之间都能为对方提供帮助。
李振村:美国小学实行包班制,中国实行学科教学制,你们如何看待这两种教学制度。
雷夫:我很赞成在美国,一定学 段内是老师包班,10多岁后就应该分学科了。一位老师带班,能够和孩子建设很好的关系,孩子们也能更有安全感。
李希贵: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一共12年,统一用一种教学模式,是没有道理的。其实,在小学阶段,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会存在很大误差,他们的语境不同,那样的教室,孩子们是没有安全感的。采用一人包班,尽管也会因为老师的水平出现一些问题,但是这是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的一种设计,而不是从学科设计出发;而且这样在减负,在学科整合等方面,也就有了一些新的可能。
在小学低年级,可以聘一些首席教师,然后再补充选聘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帮助他完成学科建设。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创造这样一种平等安全的教学环境。
李振村:很多老师对我说,中美教师能享受的自由程度很不相同,你们怎么看待这样的不同?
雷夫:我的观点是,你们误会了,美国老师其实是一点自由都没有,只是我不按规则办事而已。在美国,有人要求在每一间教室安上摄像机,监控老师的工作,如果不做好,就被开除。美国有许多老师也想有一些作为,但是他们缺乏勇气,我惹麻烦多了,也就无所谓了。
李希贵:很多时候,空间是自己主动获取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不一样的成绩。改革也是这样,不能等到条件都准备齐了才开始。
李振村:中美中小学教育发展,分别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雷夫:尽管美国政府不愿意承认,但我们最大的困难是贫穷。很多孩子来到学校,都吃不上饭,没有合适的衣服。
李希贵:我们无限度放大教育的功能,这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