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播下希望的“种子”——河北省保定市特岗教师调查
(2012-02-17 22:44:25)
标签:
特岗播下希望种子河北保定特岗教师调查教育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特岗:播下希望的“种子”
——河北省保定市特岗教师调查
本报记者
阜平县和唐县位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西端,多山的地貌使两地难脱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绵延的太行山沿着阜平的县域延绵,翻过山就到了山西境内。阜平和唐县就像是太行山下的两兄弟,而阜平也不像其名字所寓意的那样兴旺昌盛。
2009年河北省实施的特岗教师招录对两县教育发展显得弥足珍贵,因为此前两县曾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没有招录过教师。唐县文教局主抓人事工作的副局长南志栓一口气就申报了285名特岗教师。南志栓并不是要一口吃成胖子,而是其对教师缺乏所引发的矛盾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教师缺乏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中小学课程不能开足开齐。在众多地区将“体育大课间”排入学校课程的今天,开齐开足课程还正在成为贫困地区不断努力的追求。在唐县,民转公教师的数量占教师总量的8成,“遇到女教师休产假,一休就是小半年的时间,就只能找代课老师。”南志栓说。
2011年唐县新入职的100名特岗教师,经过暑期培训已进入课堂。3年来,唐县共计招录特岗教师406人,但平均到每个乡镇的每所学校也仅仅三四名。
南志栓给记者的一打厚厚的资料,诠释了特岗教师工作实施的厚重——从特岗教师资格复审实施细则到招聘面试工作实施细则,从面试评分到招聘工作人员安排,从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到年度考核评价,人力物力得到最大化地调度。用南志栓的话说“像是一场播撒希望前的耕种。”而特岗教师也正在改变着薄弱教育的“格局”。
阜平县教育局局长韩宝华是个实在人,对特岗计划的实施也来得更实在些,用韩宝华自己的话说是要“拴心留人”。
“拴心留人”最务实的方式是落实特岗教师待遇。阜平县的中小学校每月会给特岗教师们一定的生活补贴——这是“特岗计划”之外的待遇,学校跟据自身条件的不同,从几十元到百元不等。
2009年,中央财政将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由年人均18960元提高至20540元,除及时足额落实特岗教师工资外,韩宝华还向县财政争取每年安排40余万元为特岗教师缴纳“四险一金”。
“拴心留人”下的阜平县特岗计划,形成了“一年入职,两年合格,三年骨干”的特岗教师培养体系。除了“一帮一”、“师带徒”等校内培养方式外,阜平县教育局每年不定期地召开学科座谈会,了解特岗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并提出改进方法。教育局还特别为每名特岗教师建立业务跟踪记忆卡,对教师的成长进行跟踪。
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阜平县有52名特岗教师在县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28名特岗教师荣获阜平县优秀特岗教师称号,3名特岗教师获保定市优秀特岗教师称号。
记者观察:
特岗:“留”的拷问
段海宁最近正忙着把户口迁到唐县,他说喜欢唐县的人。
段海宁来自石家庄市深泽县,2009年作为特岗教师来到北店头中学,教毕业班物理课。
两年多的特岗生活下来,多数的特岗教师到了“当婚当嫁”的年龄,段海宁在唐县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准备在唐县安个家了。
然而女方却对段海宁特岗教师的身份有着现实的担忧,“工作得不到稳定,人还不是要走!”段海宁转述道。
段海宁用朴实的话回答了身边人的质疑,“如果要走,我两年前就应该离开了。”
河北省特岗计划临近3年,“定编”像一颗沉重的石头伏在段海宁心上,而段海宁也多次向县教育局询问编制问题,但具体到政策上,段海宁依然感觉“稳定”很近又很远。
段海宁不愿意做种种假设,但如果有否定的假设,段海宁说他会选择离开但仍然会躬身教育。
2011年5月教育部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特岗计划实施5年来,共招聘特岗教师24万名,87%的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选择留任当地。也就是说仍有13%,32500名特岗教师流失。
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正如段海宁所说“会到好一些的地方任教”。我们不妨设想,当特岗教师追逐了优质教育资源,农村教育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因为害怕特岗教师流失,所以韩宝华想尽办法“拴心留人”;因为有改变农村薄弱教育的强烈期盼,所以千方百计地“拴心留人”。这种情境下的“拴心留人”实际上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隽守。但“拴心留人”又不是仅靠一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能“拴”得住的,毕竟特岗教师的去留不仅仅是“去”与“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