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地理·江苏丹阳:从课堂“盘活”教育
(2012-01-10 12:49:56)
标签:
区域教育地理江苏丹阳课堂盘活活力 |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
局长出镜·韦立忠
韦立忠:1968年出生,汉族,江苏丹阳人,本科学历。曾任丹阳实验小学校长、丹阳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现任丹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核心观点
生命本身是有活力的,课堂也应该是有活力的;生命的内在元素和需要是多方面的,课堂促成生命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课堂促进生命体的“增值”也是价值的。
“活力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使师生在“互动”中生成“生命价值”,又在“生命价值”的不断增值中,实现“幸福生活”。
定力和活力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互支撑的统一体。如果活力是“不倒翁”,那么定力就是“不倒翁”的底座,两者结合,才能动而不停、动而不倒。
一个有活力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要拥有坚定的职业信仰。
不管在教学风格、学科模式、学校特色上,还是在评价、培训、管理上,或者是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上,只要是在规范之上的创新,只要能够从广度、深度和效度上,激发师生的情感、思维活力的,就是一种在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探索。
区域教育地理·江苏丹阳
作为苏南的一个县级城市,江苏省丹阳市在经济规模并不强大,经济基础并不优越的情况下,仍然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投入、规范、突破、提升”为理念,以“区域特色”为目标,从“活力课堂”走向“活力教育”,真正走出了一条教育的高位发展之路。
江苏丹阳:从课堂“盘活”教育
本报记者 韩世文 通讯员
钱明辉
“活力课堂”在悄悄“革命”
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是提升素质,彰显生命价值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及学生的成长状态。江苏省丹阳市教育从本地出发,结合农村人员多,流动大,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师传统“满堂灌”的“根基深”的状况,提出了“活力课堂”理念。
“活力课堂”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针对当前课堂的现状所提出的。丹阳市教育局局长韦立忠进一步解读说:“活力课堂就是激发教师内在引领的活力,就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活力,要鲜活灵动而有力。”这种基于学生的主体立场提出的课堂教学观,真正改变着课堂,改变着学生,也改变着教师。
农村本是“课堂有效”的“低洼地”,随着教育的均衡,虽然带来了师资力量的局部更新,但整体的“课堂理念”却仍是陈旧的,而“活力课堂”的“基地实验学校”的校际联盟构建,让跨校交流成为一个平台,让有效实施成为一种方式,“听课、评议、反思”成为众多农村学校的日常“三部曲”,名特优教师的下乡工程,教研员的日常课堂“跑面”,基地实验学校的月总结措施,无不为“活力课堂”的推进增添动力。
从义务教育课堂基于学生立场的有效教学,到学前教育课堂的“游戏教学”,再到高中课堂的“生成探索”教学,让“活力课堂”成为从“现状”到“理想”延伸的一座桥梁。
走进如今的课堂,你或许看不到“你说、我说、他说”的热闹课堂,但能看到“睿智与参与的热情”,或许看到的是“静思默想”,但这是“生命在积淀,内心在澎湃”;你或许看不到“几何图形、代数方程式,化学分子式”下教师的滔滔不绝,但能看到“青春、热情与好奇”;或许看到的是“懒教师”,但能看到“学生手中摸索出来的成果。”
点击:这是丹阳市第六中学的高中数学的“生成探索”的“生成课堂”
时间已是初冬,但丹阳市第六中学的校园里却一片意气风发,热气腾腾,走进数学老师荆志强的教室,课桌围摆在一起,学生按小组相对而坐。为保证每个同学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实到位,横向把班级分为6个中队,18个小队,队长负责制;纵向有策划,订正、纠错、检查小队等,课堂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由中队长组织讨论。对一般的问题先由对内讨论解决(大部分),不能解决的问题(少数)由队长做好记录、汇总,并统计出错误率准备课堂讨论。
上来展示的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基础知识找的都是后进生,组内其他人补充;典型例题由中等生展示、讲解、点评,方法小结由优秀生完成。
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在这些小组中,小组同学讨论热烈,并自觉分工,有的总结,有的黑板书写,有的补充,上台的同学声音响亮,毫无怯场之感。老师的讲台被“拆除”,走到学生中间,适时点拨,掌握进度。在课堂中只要有不同想法,可自由质疑,遇到疑难杂症。班级中心组成员便会披挂上阵,奋力攻克,学生成就感得到极大满足。
丹阳六中的课堂只是“活力课堂”的一个缩影,在整个丹阳,你能感受到的是“理念统一下”的百花齐放。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都依托“展学生内在活力、亮教师内在活力”这样的理念,在“一个理念”“分类践行”“合理统一”的背景下,“活力课堂”大放光彩。
“活力课堂”的成功实施,成为了丹阳区域教育改革的一个有力支撑点,当这个“点”支撑住后,整个教育的完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只有校园文化、教育行为、教育评价、影响教育动态发展的相关机制的合理重塑,才能真正树立教育改革的大旗。在区域教育改革的今天,教育的品牌建设,效能建设需要相关机制的支撑。而理念与行为的保守成为了“丹阳教育”的“围墙”。丹阳教育的动力被牢牢围在了“传统的圈”中,而冲破这个“围墙”的有效方法便是“更新理念,以活力课堂为支点,拓展为整个教育过程的活力教育”。
面对个别人的质疑,“学校只能做好学校自己的事”,丹阳教育提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每个人每所学校都在做着仅仅属于自己教育的事,那整个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如何没变,也不会改变,教育为本就是一句空话。教育的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的缺失,让围墙的砖越来越高,“围墙”内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成了“井底之蛙”了。
在丹阳教育部门的眼里,在丹阳学校的眼里,教育不但要自己去做教育,更要能激发社会的同质感,让“活力教育”融入学校的生命,让教育走进民生的“宅院”,教育的改变要求我们从视野上改变,从意识中改变,从行为中改变,让真正的“生命之人”的教育走进每位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心中。
让学校特色拥有“归属感”
学校特色是当前教育所探讨最多的问题。丹阳教育部门正是基于“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展开了对其特色的引导和培育。为了保证学校特色的长运发展,让学校从自身定位,完善方案,有效实施,教育局督导部门对每所学校的特色规划都进行三次论证,结合学校特色的各种表现来进行整体塑造。
点击:丹阳的导墅中心小学是该市的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本校师资的美术特长,开发了“美术 ”特色,“美术”效应让学校在各级各类比赛频繁获奖,甚至有学生作品赴日本展出,“美术”让学校有了特色的积淀。于是,学校从项目特长推行至“美育”教育,从管理中关注美,从教学过程中渗透美,从日常生活中引导美,从教育体验中享受美。“美育”真正将校园文化以“特色”形式展现出来,走进学校处处是美的享受,从师生交流到校园文化布置再到课堂呈现等诸多方面。”美育教育“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体察。一种对乡村文化的呼唤。在“学校特色”发展中强调“地理环境”与“区域辐射”。学校与企业结合学校“美育”特色优势,共同对产品的设计进行开发,将儿童“想象画”用于床上用品的图案设计。企业既创造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学校也得到了赞助与认可。
给予教育“异质公平”
教育的公平是国家和社会一直所关注的,丹阳教育敏锐地认识到,只有在“异质公平”观下,教育的公平与活力才能真正实现。只有在教育中实施差异教育,消除家庭中或个人能力,生活中的不利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让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才是更深层次的对教育公平中的弱势群体的补偿。
点击:丹阳市皇塘中心小学是区域最东南的一所小学,离市区较远,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多,教师的流动性强,生活状态层次不齐,这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皇塘中心小学结合自身的优劣——“体育教学”是强项,于是,在“体育”下了一番苦功。让那些身体素质好的,有潜能的外来务工子女参加校运动队的训练,参加比赛,这样就给予外来务工子女信心培育,形成健全人格,以此拓展学校教育全过程,以榜样引领,推动了“外来务工子女的信心提升,人格完善”的问题。另外,皇塘中心校在“阳光体育”中,没有象城市那样追求现代运动模式,而是充分挖掘农村传统项目——滚铁环、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坑捉人……展开,让“久违”的娱乐又重新回到孩子们身边。
皇塘同样是一个“草菇种植生产”大镇,结合农村这样的特点,学校还为此编写了“食用菌”系列校本教材,让农村的孩子真正了解农村,认识农村,形成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意识;学校还经常带领学生参观渔场养殖基地,了解生态的相关知识,亲近自然,感悟新农村,为“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整个学校教育融合在一片“快乐”之中。
还原道德教育的“行为体验”
“活力教育”不仅给学生个体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激发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道德教育作为“活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式的实施不可忽视。
在道德行为体验过程中,丹阳的“活力教育”始终清晰地认识到多元社会背景下,道德行为传统不能盲目、盲从;一些不变的本质仍然存在,传统的“德性品质”和“民族性的人格教育”也非常重要。
点击: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从2004年建校至今不到10年,学生多,教师多给学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结合“道德行为体验”及本校师资力量的特点,推出一系列“活力道德教育”措施——从常规教育的抓,到多种社团活动的引,再到多彩校园文化的熏陶,让道德体验真正走进了每个学生心中,学校的文艺活动异彩丰呈。从各类球馆到钢琴房、扬琴房、古筝房的艺术房,再到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从各班经典汇报到师生同台表演,从“文”到“武”,让学生的教育呈现“多管齐下,独秀一枝”的境地。这其中蕴含的便是“文化能养人”的理念。学校在校班文化专题展,环境文化生动显,课程文化个性生中构建主体平台。放飞学生理想,让处处有“绅士淑女”,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丹阳教育从“活力课堂”到“活力教育”,是宽度的一次延伸,更是深度的一次蜕变。一系列的实践突破了教育的“死抓”;真正“盘活”了“充满生命活力,放飞生命理想”的特色教育。
世文评点
从课堂出发的教育探索,越来越多地成为许多区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着眼点。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江苏丹阳的“活力课堂”,其本质,依然是基于学生“学”的教育概念。
局长回应
“活力课堂”是从生命的高度关注课堂。课堂对于学生来说,着眼于现在和未来是有意义的;对于教师来说,在改变学生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着眼于现在和未来也是有意义的。所以“活力课堂”是有意义、有价值、有活力的课堂。
世文评点
“活力课堂”,很容易让人简单理解为一种概念的炒作。如何在“活力”的基础上,回归教育的本真,形成真正的教育追求,才是教育变革的最终目的。
局长回应
从课堂教学来说,我们不能停留于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上,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不管这个方法还是那个模式,我们都要坚持一些本真的东西,都要围绕规律来展开,这个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定力。从“活力课堂”推进来说,我们则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要脚踏实地、稳步推进,逐步构建起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
世文评点
教育涉及的不仅仅是课堂,教育改革,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如何通过课堂的变革,带动整个区域教育的革新,考验的是办学者的智慧。
局长回应
很多真正优秀的课,就是充满活力的课,他们各有特色,但都有一个相同点,课堂上关注了生命、关注了活动、关注了互动。我们提出“活力课堂”理念,就是为了统领这些共性的特征,更好地促进学校课堂教学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