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世文-中国教师报
韩世文-中国教师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30
  • 关注人气:1,0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区域教育地理·江苏南京建邺区-建邺教育:让师生幸福快乐

(2011-12-06 15:37:01)
标签:

南京

建邺

老师

学生

幸福

快乐

培训

岗位

课程

教育

分类: 区域·教育地理

区域教育地理:江苏南京建邺区

建邺区是江苏省南京市2002年区划调整后的一个滨江城市新区,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建邺教育人从教师发展出发,全面实施教师幸福工程,激励教师岗位成才,让每一位教师成长在学校、成功在讲台、成才在岗位,全面提升教师身心健康度、专业发展成就度、对学校发展贡献度和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满意度,用“四个度”夯实教师幸福的根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快乐成长,谱写出建邺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建邺教育:让师生幸福快乐

——访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局长易善平

 

规划引领 新区谋划新发展

中国教师报:易局长,建邺区是2002年区划调整后的一个滨江城市新区,当时教育的发展基础如何?

易善平:当年区划后的建邺区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其中涉农街道面积逾70%,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划出,教育基础十分薄弱。按照发展定位,新建邺是未来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和城市新中心。由于所处的特殊地域和特定阶段,建邺教育面临着区划调整导致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丧失、快速城市化催生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要求和现代化新城建设呼唤迅速打造教育优质品牌3个方面的压力。

面对这些压力,我们只有在改革创新中探索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求解的成功之路。

 

中国教师报:在发展压力面前,建邺区如何规划教育发展,又做了哪些努力?

易善平:2003年,我们就明确建邺教育“高位均衡、内涵发展、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围绕南京实施“一城三区”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和高位均衡发展。

首先,规划引领,突破发展瓶颈,高起点谋划教育前景。2004年,我区高质量、高规格地编制了《建邺区教育布局调整和新区教育规划方案》,明确了近年内新区将配置88所基础教育设施。2010年,编制了《建邺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基础教育设施规划总数由2004年的88所调整为132所,其中中小学67所,幼儿园63所,少年宫和国际学校各1所。各类教育设施均做到学校名称、办学规模、校园选址、建设责任和建成时限“五个落实”。

其次,引联并举,放大名校资源,实现高水平办学。建邺区积极引入南师大附中、金陵中学、中华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4大名校合作办学,并引进新加坡伊顿教育集团创办了南京伊顿国际学校。与此同时,打破归属关系将区域内中小学校组建起南京河西新城基础教育发展联盟,积极推进新城教育体制创新和资源共享新模式,在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等方面深化合作,全面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再次,引培并举,壮大名师群体,打造教育人才高地。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引进和教师培训,与南京师大合作举办“名师发展研修班”、“校长发展高研班”,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并实行项目管理,全力打造全员培训、校本发展、学历提升、优师培养和校长发展等5大平台,实施师德建设、教研引领、青蓝梯队、教育信息化和教师幸福等5项工程。目前,全区教师群体提前达到南京市创建“教育名城”指标。

 

岗位成才 学生越满意 老师“级”越高

中国教师报:我们发现,建邺区在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今年暑期的新教师培训,您还提出了教师职业的“4个学会”、“3项要求”?

易善平:我是针对新教师的特点,提出了教师职业的“4个学会”,即学会微笑、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反思,目的是想让新教师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成为学校同行的合作伙伴。就新教师的入职要求我提了三点希望:一是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一份崇高,希望每位新教师既要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尽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环境;增强“3个意识”,即爱生意识、师表意识、履职意识;做到“3情育人”,即激情办学、真情爱校、亲情育人,人人争做合格教师,尽快成长为优秀教师。二是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一份清贫,希望每一位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切实践行行知精神、斯霞品格,做到甘于奉献、守住寂寞、潜心育人、品德高尚。三是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一份幸福,希望每位新教师立足建邺,岗位成才,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幸福的“四度”,即身心健康度、专业成长度、教育贡献度和家长满意度,在播种教育幸福中也收获教师职业的幸福,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深厚积淀成就事业的辉煌。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提到“岗位成才”,前段时间建邺区教育局举办了教师岗位成才行动计划推进会,您能具体谈谈这项措施吗?

易善平:建邺区推出教师“岗位成才计划”的创新举措:学生越满意,老师“级”越高。前不久,我们认定了首批合格教师、种子教师、能手教师、领衔教师。其中,任教学生满意率达85%以上才有资格评种子教师、能手教师,满意度达90%以上才有资格评领衔教师。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学校就必须关注每一位教师发展。建邺区教育局全面实施教师“岗位成才计划”,打破职称和年龄限制,从教师专业发展成就度、对学校的贡献度和社会的认可度等方面,设置“合格教师、种子教师、能手教师、领衔教师、卓越教师”5个能级。

教育局还研制并推广《教师专业成长手册》,让每一位教师制定出清晰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规划,配备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双导师”,把岗位成才的目标具体到每一位教师,内化为教师全员参与的自主责任和自觉行动,做到有计划、有保障、有表彰,真正让每一位教师成长在学校,成功在讲台,成才在岗位。

 

中国教师报:教师的“岗位成才”,关键还是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建邺区通过怎么样的具体行动驱动教师“岗位成才”?

易善平:我们结合课程改革和校本研训,深入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爱生意识、师表意识和履职意识,营造激情办学、真情爱校、亲情培育的氛围。在引进一批名特优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并实施“项目管理”,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的同时,我们坚持面向全体教师,按照“成长激励、名师引领、校本培训、梯队培养”建设策略,搭设教师学历提升平台、教科研平台、校本教研平台等有效措施,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幸福和成功的基础,而校本研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外驱力。我们不断完善以各学校校本研修为主体,以区教师进修学校专业培训为支撑的教师培训网络,形成“名特教师、高级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四位一体的整体培训模式。通过6120多项“菜单式”培训、专题项目培训、使用《教师专业成长手册》等有效形式,做到以研带训和以改导训。同时打造个性培养平台,与高校合作建立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名师发展研修班”,配备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双导师”并独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一批批骨干名师脱颖而出。

 

中国教师报:“名师工作室”是很多区域教师发展的必要措施。建邺区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相应的工作室的?如何通过工作室打造名师团队?

易善平:早在2005年,建邺区出台《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管理制度》,深化“青蓝工程”建设,设立第一批“特级教师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和“名校长工作室”并实施项目管理,名特优教师依托工作室组建名师发展团队,充分发挥骨干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获得特级教师、名教师称号的在岗教师,在区域内与310名种子教师“结对子”,实施项目管理,促进种子教师向能手教师、领衔教师和卓越教师发展。获得名校长称号的在职校长,承担全区学校干部培训任务,并固定传、帮、带区域内35名青年管理干部。

每年由区教育局和学校分层次组织考核名特优教师当年的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挂钩,同时积极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挂钩为名师成长搭建成才“立交桥”,有力地促进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2010年南京市第六届学科带头人评选中,建邺区有10位教师榜上有名;在2011年在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评选中,建邺区有19位教师入选,比例位居全市前列,这正得益于建邺区着力实施的名师引领工程和名师团队建设。

 

中国教师报: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重要岗位,有着特殊的作用。建邺区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有何创新吗?

易善平:2008年起,建邺区出台并实行《“五星级班主任”成长及认定办法》,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设置5个星级台阶,明确相应待遇,鼓励班主任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自主发展,鼓励班主任长期坚守一线岗位,搭建起班主任专业成长阶梯和个人发展的平台。

目前,全区通过一、二星级班主任认定482人,三星级认定32人,四星级认定6人,获得星级称号的班主任占全区班主任总数80%以上。

 

中国教师报:目前,建邺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效如何?

易善平:一是全区师资队伍的数量、年龄和学历结构等进一步优化;二是全区以名特优教师数量为重要标志的教师队伍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与2003年相比,我区特级教师由1人增至12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由4人增至41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从19人增至80人,市区骨干教师比例占35%。此外还有一大批优秀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和省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三是全区初步形成一套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制度体系;四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有力推动全区教育教学品质不断跃上新台阶,目前全区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5.2%,省市级实验小学比例达91.7%,义务教育小班化率达65%,高中四星级比例达100%,均居南京市各区县前列。2008年、2010年先后两次接受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均名列全身前茅,专家组在反馈中均对该区近几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显著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优质发展  教师幸福 学生快乐

中国教师报:其实,发展教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课堂教学上来。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建邺区在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发展的基础上,是如何聚焦课堂教学、推进课改工作的?

易善平:我们认为,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学校科研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收益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用科研课题来引领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变得真实、扎实、充实,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们不断组织教研人员定期深入各校进行集中性教学研讨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为大家提供学科备课思路;定期开展多层次的市级区级教改研究课、观摩课的展示活动。以典型引路,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形式,引导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围绕高效减负的目标,我们从目标教学、分层教学、小组教学、质疑教学等多方入手,打造高效课堂,实现以学定教,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要求各校结合自身特点,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经过几年的实践反思,我们看到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

在课改推进过程中,我们还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加强有效教学的研究,推广高效课堂实践,部分学校还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操作流程。在这样凸显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发展了学生,也促进了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的成长。

 

中国教师报:建邺区提出“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群众满意”的办学理念,这方面你们有哪些思考和行动?

易善平:建邺教育的理想是办好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群众满意的高品质教育。教师幸福,核心是打造教师幸福工程。学生快乐,核心是全面启动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工程,以新一轮课改、教改和迎青奥为契机,坚持以生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并生动活泼成长的地方,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生命活力的阵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满意度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试金石,建邺将继续加大教育民生工作力度,实施教育惠民工程,让新城教育快速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持续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近年来,建邺区委、区政府连续6年先后3次出台“尊师重教”10件实事,每年按照教师工资总额2.5%标准足额拨付师培经费,在此基础上每年再安排500万元作为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目前,全区师资队伍整体指标,均全面提前达到并超过江苏省“教育强省”和南京市“教育名城”标准。

 

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发展的最终成果应该由群众评判,如何做到让“群众满意”?

易善平:建邺区落实“学有优教”,梳理22项教育民生目标并逐一落实。我们还在全区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局领导进街道、机关进学校、学校进社区、校长进课堂、教师进家庭为内容的教育服务“五进”活动,建立社区和学校“双向服务”联系卡,不断完善服务家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工作机制;建立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制度;局机关干部定点联系23所学校,建立起机关服务学校长效机制;每年均委托民调机构开展全区教育系统教育满意度民意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考核。

我们还在全市首创“社区四点钟学校”和“快乐课后”,利用社区场地,学校教师义务辅导,解决部分小学生下午放学后家长接送难题,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切实解决好区域内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优质义务教育,让每一个生活在新城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尤其是让外来民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共享一片蓝天。

建邺区自2008年起委托省民调中心先后开展3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群众满意度调查,其中2010年调查总体满意度得分83.42分,分别较前两次调查高出2.70分和1.04分。2011年是建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年”,我们希望以此为重点,继续推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使建邺教育的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链接

促进每个学生快乐成长

建邺区实施的学生快乐成长工程,旨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播种幸福教育,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教师幸福工程、生本德育工程、特色教育行动计划和师德建设工程,力求为在校的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舞台和空间,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为此,建邺区中小学、幼儿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并生动活泼成长的地方,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生命活力的阵地。全区10大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市区课改基地、“小班化”示范学校、“书香校园”、“综合实践课程”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各校严格控制学校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阳光体育一小时”,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打造品质课堂,拓展教育时空,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一位孩子品味生活、感悟生命、健康成长。

如今,幸福教育在建邺生根开花结果,每一位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在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在播种教育幸福的同时收获幸福的教育。校园里、课堂上,教师用播种幸福的智慧来组织教学,让每一堂课满溢灵性和孩子们的笑声;用享受教育的情怀来教书育人,让每一个生命品味成长的快乐和生命的感动。(谢 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