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祥:我们应该怎样突围?
所谓新课堂,即生命活力和课堂效率和谐统一的课堂。只有靠生命活力支撑的效率,才是真正的高效率。时代呼唤新课堂,但是,新课堂的创建依然步履艰难。那么,在建设新课堂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困境?我们应该怎样突围?以下5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第一,专业信仰的困境与突围。专业信仰,即指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尊崇与热爱。当下教育最上位的问题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缺乏专业信仰。我们不妨用3个追问加以验证:对我们手头从事的这份职业,你喜欢吗?对于任教的学科,你痴迷吗?对于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你热爱吗?突围的智慧其实很简单:喜欢=快乐,痴迷=成功,热爱=幸福。快乐、成功、幸福,不在他人的恩典,而在自己手中。从被动到主动唯有自动。
第二,师生关系的困境与突围。用易经的“否”卦注解传统课堂。天在上,地在下构成否卦卦象。恰好可以用来比喻师生关系,师居天位,生居地位。《象》曰:天地不交,否。新课堂呼唤师生位置的回归,教师应该有勇气把学生当作天,心甘情愿当作地。什么时候老师能够心甘情愿地说“同学们,你们就是老师的天哪!”那就会呈现否极泰来“泰”卦的气象:“天地交。泰。”其实,所有的改革都是关系的调整。
第三,知识结构的困境与突围。“知识是结构化的、关联的、分类的,依据内涵排序,并且是以人为中心的。”(钱学森语)如果知识学习不能实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系统化,就不能建立生命的智慧融合,其效率可想而知。突围之道就是逐步完善以学科知识结构建设为核心的教师专业素养。制定完善学科知识结构的具体规划,不妨参照“一年学段厘清,两年跨段完善”的思路,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
第四,课堂模式的困境与突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10个年头,但是,仅仅有要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这样的理念抑或口号是不行的,理念要变成行为模式,需要有模式流程的引领。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可用以下顺口溜说明:“三维目标记心间,学展点练四连环。没有学,没有展,紧闭尊口不发言。有了学,有了展,师生一起再点练。课堂原本很简单,模式一变一重天。”
第五,执行力的困境与突围。为什么课改陷入问题怪圈:校长怨中层,中层怪教师,教师怪校长——执行力危机!大家不妨尝试用“12345”新课堂攻坚工程来强化课改执行能力。
“1”,新课堂呼唤重建新的学习观。主张在课堂教学中,重建尊重学生主体,重视小组合作的“以学定教”的课堂学习观。“2”,即抓住预习和课堂作业两个突破口。“3”,努力做到“三个整合”,即教案改革、课堂改革、作业改革整合在一起进行。“4”,即是实现“四个变革”。一是“设施”变革,诸如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黑板的添加;二是“形式”变革,诸如课堂座序更换,小组合作学习等;三是“模式”变革,教学模式要体现“以学定教”的要求,模式构建要简约,忌繁琐;四是“评价”变革,认真落实课改专项评价,促进高效课堂建设。“5”,即重建新的“五环节”课堂模式,即“目标认定—自主预习—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靠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倡导各学校根据学段、学科的不同特点,构建各自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