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之区域教育推进“四步路”与“四要素”
(2011-09-04 22:37:21)
标签:
教育什么区域推进四步路要素信仰技术方法行动观念 |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说:教育这个词告诉我们,只准成功,力避失败,为了教育的成功,郑州教育人在反思中、在不断破解教育“难题”中,实现了区域教育“变法”的成功;当许多教育人认识到:课堂均衡则教育均衡,便有了区域课改“殷都试卷”的精彩解答,更有了曾经义务教育均衡示范区——河北省邯郸市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华丽转身……
无论是教育均衡的探索,还是课改的全面推进,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行动。但对于区域教育的主政者,往往又迷茫于操作的策略,或者缺乏行动的智慧,抑或者受限于无法改变的“体制”。于是,也便有了很多无奈与感叹。
在众多成功的案例面前,这种无奈和感叹,便显得毫无意义。我们需要从这些成功的经验中,梳理出区域课改推进的行动策略,从而付诸于实践。正如翟幸福所言,课改的关键是观念,观念的制造者、执行者和落实者是人。因此说,课改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而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长任永生则说:“唤醒教师的教育信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的3大重点,也是3大难点。”
反观郑州、邯郸等众多已经在课改中突围的区域教育,我们会发现一个简单的行动策略,那就是所有的改革,都是从人的问题出发,实现了课改“四步路”,即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
第一步,理念变观念。
当中国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的时候,关于课改的理念已经解读的十分到位,但是理念再新,解读的再多,无法形成教育人的共识,变成他们的“观念”,依然无法指导教育者的行动。
所谓新课改的理念,核心就是8个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是,为何推开教室的门,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哪里?主体缺失的课堂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了解再多的理念,如果没有转化成自己的操作观念,那就没有意义。
那么,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观念?殷都课改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深刻领悟“三个一”:一切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一切的教学考核必须是以学凭教;一切的学习都必须是自学(自学是自主学习的简称,包括独学、对学、群学)。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师行为转变的前提。教师观念的改变,实质是我们能不能让教育回归本真的问题。这样的转变,既需要专家的引领,也需要实践的探索和印证。所以,殷都区积极“引智”,组建“高端智囊团”,同时实施“名师工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这些专家和名师在促进教师观念的形成起到积极租用,并为后来凝练出区域课改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步,观念变方法。
什么方法?学习的方法,简称学法,或者说是放手发动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的职责就是围绕学、研究学、服务学,因此要变传统备课的备教材、备教法、备进度等为“新三备”,即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然而,传统的课堂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可能当教师放手不讲或少讲之后,学生不会学,因此教师就要培养学生会学。
如何培养?一些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抓好“五个一工程”:编制一个导学案;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组织,组内分对,采用同质结对,让学生有困难找组织;给予学生一个学习方法,即先独学、然后对学、最后群学;设计一个学习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明确一个任务,课堂的基本任务是“学会不会的”,前提是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自己不会的,这就是“自主”。
在理念转变为方法的过程中,教科研部门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报曾经关注过的山东省高青县,正是最大化发挥教研室功能,通过扎实有效地教研活动,借助“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让课改理念真正落地,让受教育者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与发展,从而走出了一条区域教研助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江苏省如皋市教研部门则是在“以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下,逐步发掘并完善了“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流程,推动了全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在这样的转变中,行动依然是第一法则。所以任永生局长说,“观念决定教育方法,但不论什么样的方法必须变成行动,才能转化成果。想到和得到之间必须做到。”
第三步,方法变文化。
新课改需要一种开放的文化。教育即解放,解放时间、解放体力、解放思维和创造。过去的课改经历警示我们:课改不是简单的改教材、改教法,而是改观念。说到根上,改的是文化,因此,课改是一场教育的“新文化”运动,这个“新文化”的核心不是控制、管制、专制,而是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的激励、点燃和信赖。
这种新课改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然是在形成教师的广泛共识后,逐渐内化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如今,殷都教育人在“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引领下,让师生在课堂这一占据了学校生活重要部分的领地,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解放,觅得了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诗意栖居。与此同时,他们锁定课堂、锁定班级,使学生个体品质提升、个性充分发展、潜能全面发掘,从而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寻找到了一条微观突破的新文化。
第四步,文化变信仰。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教育的信仰是什么?是服务于师生的发展,是以实现“人本”为信仰。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说,10多年来,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课改的方向性和正确性,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课改对于学生、对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但为什么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课改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存在着那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一些领导、一些教师的认识还不到位,行为还不到位,还没有体验到课改带来的幸福与快乐。课改还没有成为他们的信仰!
任永生曾撰文指出,教育信仰体现在“心中有爱、心中有道、心中有术、心中有行”。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把“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确立为自己的教育信仰,然后就要为建设新课堂,做不懈的努力……
课改“四步路”,转变教师角色是关键,唤醒教师的责任是核心,至于课改“技术”的问题,反倒在其次。
除此之外,区域教育的整体推进,还体现出另外一种共性,即区域推进的“四要素”:锁定课堂、领军人物、机制保障、评价引导。
课堂教学改革是区域课改的一个核心阵地。从郑州“变法”的成功到邯郸的华丽转身,以及众多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无不在用事实说明: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式均衡,都必须锁定课堂这个主阵地,锁定班级这个最小的组织单位。所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江明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心理均衡则班级均衡,班级均衡则教育均衡。
在国家关工委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看来,一个人群的水平实际上就是领头人的水平。教育改革的经验,从区域推进的角度来说,考量的是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施政智慧。
殷都课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体现着领军人物的价值。区委书记李南沉亲自领衔课改,他注重方向引领,精神引领,并做这场教育改革的护航者。郑州市教育局长翟幸福则给自己的定位是:“前做引领、后做后盾,中间插上翅膀”,即敢于成为新理念、新思想、新教育的引领者,敢于成为助推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力量,成为干事创业的校长们的坚强后盾,为所有怀揣着理想的“教育家”插上腾飞的翅膀。还有辽宁省葫芦岛市副市长敖风玲,她曾亲自带队到杜郎口中学学习课改经验,并提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堂,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在课堂”的观点,带头抓地方课改工作。
区域教育得以有序开展,相应的机制保障不可或缺。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著书称:学校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思想觉悟的教育上,它更应该为学生的付出行为提供必要的机制与条件。一个区域更应该如此。所以河北省三河市一直注重机制建设,逐渐构建有生命力的12年教学一体化发展格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则采用竞聘上岗的机制,彻底打破了校长轮岗交流的死水,让这一举措实现了功能的最大化。
评价是引领也是方向。对于一个区域来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便制定什么样的评价制度。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修订后的《学校效能评估方案》,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3个维度考评学校,做到既看起点,又看过程;既看终端显示,又看主观努力。该区教育局长朱慧常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优秀的学生;多一些舞台就多一些才能。”而如何提供尺子,提供舞台,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努力思考和工作的方向。
总之,区域教育推进,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简单的人的工作。教育主政者在思考如何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如何通过课改,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时候,不妨回到教育原点,从师生的发展角度,重新考量区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行动策略。诸多成功的案例在前,我们不应该再一味抱怨体制、机制,而应该认准目标,积极行动起来。
做永远比想更有价值。而行动的智慧,不管是课改的“四步路”,还是“四要素”,其实都是基于人的发展这一命题。当我们从解放和发展人的角度行动的时候,成功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