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改中国行·专家篇:课改路上,我们碰撞智慧(下)

(2011-09-01 11:09:10)
标签:

课改

中国行

专家

路上

碰撞

智慧

传统

课堂

难题

素质教育

分类: 专题·特别策划

■张 雷: 

 创新课堂的本质
     高效课堂的本质是学决定教,所以学与教的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与师的关系,学是根本的生产力,教只有适应学才能更好实现学,生产力决定了课堂中必须是这样的生产关系,即师必须为生服务,建设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是新课堂的唯一目标。
   

 高效课堂是一个教育概念
     它的核心是育人,再往下说是基于人本的教育思想。如果用一句话表述:高效课堂是从学生出发的教育。从学生出发,也就是要从学生的权利、兴趣、基础、能力出发,变教中心为学中心。这个变的基本含义是:捍卫学生学习的权利;为学习提供一切必需的条件;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合起来叫自学)。高效课堂的核心教育思想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它的目标和追求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
     高效课堂有3大系统作为支撑,即教学系统、评价系统、文化系统。教学系统的核心是学中心,评价系统的核心是以学评教,文化系统的核心是开放搞活,文化系统还可以叫“动力系统”,它是整个高效课堂的生态,也可以叫做土壤。缺失了这套文化系统,高效课堂很难结出硕果。因此,课改往深了做,就可以称为“新文化运动”了,再深一步,那你可以把整个教育都理解成这句话:“教育即信仰”,其实做教育就是做信仰。信仰即“信而仰之”。信即坚信一种精神目标,仰即仰望一种人生追求。

 建立学的法律,打破教的定律 
     建设新课堂的新型人际关系必须从改变学与教的关系入手。
     相信学生是最高师德,解放学生是第一使命,利用学生是第一专业,发展学生是最终目的。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完成“角色”转变,即变“二传手”为放手发动“一传”的那个人;所谓二传,是指传统课堂上教师扮演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所谓一传,是指课堂学习形式,即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教师不再乐于充当“传递者”。
     教师角色能否转变到位,是决定课堂能否真正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不敢完全彻底地一放到底,就不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无法发挥学习型组织的威力,高效课堂其实就是从“自主、合作、探究”6个字中生发出具体的操作技术,而前提必须是“学权”归属于学生。教师不是讲师,但教师一定是“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的重要他人。
     教师是一个学习“环境者”,或者说教师即生态,他是为学习的发生构建环境、提供条件、触发动机、创造可能的人。
     讲的课堂、表演的课堂显然是低效的。那么,教师如何能上出高效的课?简单来说,第一,要编制一张导学案,即指导学习的设计,简称“导学案”,导学案的关键在于能否具有“导学”性,因此导学案要承载着学习的规律和知识的规律,而不能是习题集。第二,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组织,即同质结对,异质同组,让学生有困难找组织。第三,给学生一个学法指导,即先独学,再对学,然后群学。第四,要有一个课堂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尤其是展示,展示即暴露,不暴露问题又如何反馈?反馈要做到有的放矢。展示是教师做学情调查最主要的方式,千万别轻视展示,高效课堂还有个别名,叫展示课堂。第五,明确一个基本任务,即学会不会的。教师千万记住“学会不会的”这句话,知识无限、生命有限,以人为本就是要珍惜学生的学习时间,准许学生不在已经会的知识上浪费宝贵的时间。
     当然高效课堂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性系统,既然是系统则不止以上5条,但这5条真的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新课堂与新学校
     创新,体现在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具备新型人际关系的学校才是新学校,其根本关系是学与教。
     创新课堂是中国教育的新出路,因为彻底改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而非具体环节的新变形。创新课堂是新课改的出发地,只有从创新课堂出发,从改变学与教的关系出发,才能重建教育的所有关系,回归教育的本来目的。
   

 随行感受:
     中国教师报发起的“课改中国行”,是深入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壮举,是暑期中国教育人的盛事。中国教师报敢于担当中国教育改革的神圣使命,它的现实和未来意义已远远超出媒体的有限影响,必将在中国课改进程中显示出强大的领导力。
     在我所行走的天津、沧州两个城市中,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校长和广大教师显示了强烈的课改愿望并做出了实际的课改行动,为教育同行作出了示范与引领。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新课改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从理念到观念,从方法到文化还需要中国课改人坚持不懈的奋斗。教育的希望在新教师,出路在新课堂。没有新课堂就不会有新课改,也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学生。
     向中国教师报致敬!向中国教师报人致敬!
    (作者系江苏省昆山前景教育集团董事长)

 

 ■崔振喜: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今中国跨入了信息时代,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人才成长的环境和规律。学校将如何适应这一突变?
时代特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时代使社会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青少年成为了网络的主人和主要消费者,他们可以从网络上得到几乎所有知识和新闻,由此网络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变革,以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信息环境已成为教育的主要特征,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重塑教育关系,重新界定教育的有关概念:新社会、新教育、新学生、新教师、新学习。
   

 课堂教学的变革就是重建新型教育关系
     在新教育成为社会一个新的教育特征的同时,社会必然要重新界定相互关系,社会道德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家校关系需要用新的道德标准进行构建,既保护传统的成人世界价值平衡,也接纳“新型人类”的社会追求。道德课堂的确立就是让学校构建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的课堂,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成长家园,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成功与成长,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我们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论教”的教育理念,既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但可以改变学校的生态文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网络的普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网络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文化,也是东西方两种势力PK的重要途径。把网络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效方式,不但符合青少年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发挥了青少年的学习优势、智力优势,当然也会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和品质。我校的课堂模式是先学、展示、检测、讲评,承载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就是网络环境系统和数字化学习平台,不但维护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彰显了青少年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精神引领。
     总之,新时代造就了新的文化和新的教育,而新的教育也必然带来学校新的变化,最终导致新学校文化的建立。作为学校,要主动适应新的变化,担当起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以时代性构建新的课堂文化。

随行感受:
     我先后到安徽宿州和阜阳地区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调研和交流,亲身感受了一线校长和教师的课改情结,他们课改的迫切愿望和实践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宿州与阜阳都是安徽北部的地级市,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中国教师报能够利用自己宝贵的暑期主动深入基层一线,主动担当起国家级教育专业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实属中国基础教育的大事,也是基层教育者的福音。
     一线教师和校长,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自己的学校和课堂,平时忙于自己的业务和行政工作,确实难有机会接触首都的教育专业媒体,而教育专业媒体也由于体制的原因,长期困顿于报社的办公楼中,相互之间必然要产生陌生感和神秘感。这次中国教师报的重大举措,是通过自己的辛苦付出走到了一线教师面前,走进了教师心中。通过专题报告、座谈会等形式,与一线教师面对面进行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解决众多长期形成的困惑和疑问,必然会引发自己去思考教育多年来遇到的问题和不解。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102中学校长)

 

链 接

隔行,不隔教育信仰
      □ 张彦华

 7月27日,在社会各界媒体的关注下,由中国教师报主办、西安博创软件有限公司支持的“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为期1个月的全国巡讲全面启动,4路大军从北京出发,深入全国17个省50多个地区,行程上万里,共同携手踏上一条关于教育责任和信仰的“长征之路”。

 虽是酷暑难耐的盛夏时节,但每一个博创人的心情和热情都如同这夏日的阳光,*****迸发。1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记者们一道,深入到基层,了解基层教育,切实体会到传统教育课堂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和弊端,感悟中国教育的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教师报邀请的课改专家们每到一处,向各地区学校传授新课堂的理念和方法,引导他们步入高效课堂的大门。这是一股不一样的清新之风,拂去传统课堂上落满的尘埃;这是一点星星之火,却可以点燃中国教育的新火把。感慨之余,我们也强烈地意识到,教育确实承载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推动教育的发展,这不仅是教育传媒大军的使命,也是有良知企业的责任。

 作为热心教育的企业,我们长期以来也一直秉承“为中国教育发展竭尽力量,为中国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的理念,联合500多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研发出了一款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工具——辅导王,这是一款全球独创的人工智能辅导软件。“做最好的智能产品,更好地为老师和学生服务”是我们的不竭动力,为了能给中国的教育公平尽一份微薄之力,所到之处,我们都为当地教育部门捐赠了价值2万元的“辅导王”学习卡,立志让“辅导王”成为课改落地的最好工具。
     
(作者系西安博创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