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小人国”里的5个半小时

(2011-01-25 14:02:34)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帖·他山之石

  编者按:说到“巴学园”估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窗边的小豆豆》。而今天我们说的芭学园是北京市昌平区的“李跃儿芭学园”。
  李跃儿芭学园的口号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为了给孩子制造一双合脚的鞋,李跃儿用了近30年的时间,她仔细研读了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等人的著作,并和先生徐晓平一起,慢慢总结出了一整套集教育理论、儿童心理研究、课程设置、课堂操作为一体的教育体系。现在,人们称它为“李跃儿教育”,赞它是国内幼儿教育及儿童艺术教育的知名品牌。近日,我们带着几分好奇,几分疑惑“探访”了芭学园。
   在芭学园里,李跃儿是孩子们喜爱的人,孩子们称她“大李”。说到芭学园的孩子,李跃儿脸上溢满着幸福,她说:“我天天被孩子们滋养着。”

“小人国”里的5个半小时
                          ——探访北京市李跃儿芭学园
                                                       □ 本报记者  吴盈盈  宋 鸽

    要去见大李老师了,这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情。
    大李老师,是谁?北京市李跃儿芭学园的创办者——李跃儿。
    我们约见的地方,就在闻名已久的芭学园里。

初进芭学园

    时间 14:00
    我和同事找到了芭学园。(芭学园在北京市昌平区一个不起眼的小区里,一栋粉红色的三层楼房,与小区里红砖六层老式住宅楼的颜色相近,远远看去,很难分辨出是所幼儿园。)
    进入芭学园,一位年轻老师把我们领到一楼入口处。撩开门帘,才发现是改作换靯区的廊厅。两侧的鞋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小朋友的鞋子,鞋架边铺着一块厚地毯(方便小朋友随意在地毯上换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抹布把鞋底擦干净。
    撩开第二道门帘,大红色地毯,淡黄色的墙面,暖色的灯光,中式木制的古朴书柜,软软的沙发,温馨、柔和、洁净,融入了许多中国本土化元素,我激动的心快速平静下来,这里不像传统的幼儿园,更像一个家。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走到楼梯口,浅粉红色的栏杆,浅粉红色的墙面上装裱着水彩画,每幅都不一样,色彩绚丽,行云流水,动感十足,很抽象,也非常有后现代风格。我惊叹:“这些画都是从哪买的,太美了!”老师告诉我这是园里小朋友们画的。园里只有小朋友和大李老师的画。小朋友的画是用大的相框挂在适合成人观看的高度。大李老师的画,是A4纸大小的写生彩画,挂在低处,方便小朋友们欣赏。
    在二楼办公区,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大李老师。
    大李老师把我们请进她的办公室(中式格调的小屋,温馨、舒适、沉静、大方又活泼),房间不大,只有五六平方米,正对着房门的半圆形的窗台上,几盆水植绿萝被阳光照得格外鲜绿。大李老师请我们坐在窗下的木榻上,不慌不忙地从木榻边的五斗柜里取出三碟小食品放在桌上……
    14点12分的时候,对大李老师的采访开始了……

     一、幼儿园可以这样做
    中国教师报:很多人都看过在“李跃儿芭学园”拍摄的纪录电影《小人国》和纪录电视剧《成长的秘密》,我们看过之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原来幼儿园可以这样做。您当时为什么想到要拍这个片子?
    李跃儿:当时的出发点很简单。如果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孩子,光讲课,光靠书本是不行的,真正的教育是面对活人,必须把那些教育理念用孩子的行为和状态去解码,老师才能够懂得。比如,老师给孩子讲故事,故事只是一个结构语言。在讲的过程中,孩子会有许多情感变化和心灵上的互动,这是没有办法写出来的。所以我们把孩子的各种状态拍摄下来,与老师一起研究,一起分析。我们也拍下了很多课,与老师一起分享。
    从片子中,我们会发现,如果能够尊重孩子,爱孩子,就能够从孩子身上发现一些成人身上没有的人性光辉。现在我天天被他们滋养着。其实,我从孩子那里得到的比给他们的多得多。

    二、建构主义下的“小人儿”成长
    中国教师报:芭学园使用的是一个怎样的教育理念?
    李跃儿:世界上有三种大的教育类型,一个是行为主义教育,一个是建构主义教育,一个是成熟主义教育。
    行为主义教育是通过对孩子教育的强化训练,将教育者想要的良好行为固定在被教育者身上。教育者想要知道是否教会了被教育者,就通过问答、抄写的方式。这样孩子对于教给他们的东西就不能进行改造,只能原封不动地还给我们,如果加以改造,我们就不认识了。然而不同个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把这个东西改造成不同的样子,我们没有办法界定,所以最后就得统一标准,可能就把人的个性给扼杀了。
    芭学园现在是建构主义的教育,它讲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合作,让教育方法和孩子的天性合作,把教育者的知识作为工具,来培养孩子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我们讲求的是建构,像盖房子一样,一层一层盖起来,在被教育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我们顺应他的天性,把他塑造成为不同的个体,同时适应人群的生活。可以说,建构主义没有模式,我们可以拿许多教育模式组合在一起,来达到建构主义教育的目的。
    比如说,有个孩子故意破坏纪律,我们会找原因: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在课堂上故意破坏纪律,不听讲,不能被课程内容吸引?然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问题解决了,那个孩子就会成为在任何场合都能实现自我的一个人,而不需要用破坏纪律来引起别人注意。
    再比如说,一个小孩子上地毯没脱鞋,我们会请他把鞋脱了,然后再上地毯。如果这个孩子非要不脱鞋就上地毯,老师可以告诉他,这样做会把地毯弄脏的,你可以选择在地毯外工作。如果他又要上地毯又不脱鞋,我们就跟他讨论不用脱鞋又不把地毯弄脏的方法。这样可能商量出来很多种方法,我们就按照他的方式去做,比如有的孩子就提出,我要穿鞋套。我们就按照他的要求做,结果孩子发现穿鞋套之后有一系列的麻烦,最后还是选择把鞋脱了。这就是让儿童自然地去遵守规则。
    还有一种教育属于成熟主义教育。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物质环境,不要过多干预,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优秀的人。但现实是,这样的人不一定是适合社会的人,只能是一个非常优美的自然人的标本。
    所以,芭学园就想到了建构主义教育。这也是世界上大部分主流教育所选择的教育方式。

    三、新老师成长的秘密
    中国教师报:在芭学园,您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成熟合格的老师?
    李跃儿:一个成熟的老师,应该知道如何调节和安排孩子每天的生活,什么样的节令给什么样的课程。能把握课程哪个部分属于心灵的,哪个部分属于情感的,哪个部分属于技术的,哪个部分属于知识的,怎么能把孩子有效地带入进去,并根据孩子在课程中的反应去延展。
    中国教师报:在芭学园里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个成熟的老师?
    李跃儿:培养至少需要三年。而且还要挑适合的老师,不适合的老师花十年也出不来。
    中国教师报:您是如何培养新老师的?
    李跃儿:我们培养老师要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情感唤醒阶段,主要是心灵和情感的唤醒。第二个阶段是培养教育审美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观察能力、解惑能力。第三个阶段是文化和艺术的滋养,诸如电影欣赏、文学欣赏,音乐和绘画欣赏。第四个阶段是教育技术和教育知识的培训。我们要让每一个员工对这个职业充满自豪感。
    中国教师报:听说您每次都是亲自挑选新老师。难道芭学园对新老师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吗?
    李跃儿:我们挑选老师不太看老师的学习成绩和各项技能,主要看她个人的人格。
    中国教师报:如何知道老师的人格,您主要从哪些方面了解呢?
    李跃儿:我们选老师有几个条件:
    第一,家庭一定是和谐温馨的。我们专门设计了有关家庭方面的面试题。通过这些题目了解她的家庭状况,她对家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不爱家,怎么会爱别人的孩子呢?她也不容易和孩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第二,要有文学天赋。这里的文学天赋不是指老师的写作能力,而是她与人沟通时的表现。我们从她的语言和手势中,感受到她的感情是否溢于言表。
    第三,我们基本不选独生子女做老师。因为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很少顺应别人,即便她想为孩子服务,也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孩子的需求。从小没有这样的练习,等长大后再练习就晚了。
    第四,是否具有发自内在的温暖感。比如,有的人你看到他,就愿意跟他在一起,有的人就是给人冷冰冰的感觉,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幼儿教育的。
    第五,真正热爱这个事业。如果老师把教育当职业,那么他在工作过程中就不容易被滋养。如果老师被滋养了,他的工作就像充了电一样,不会感到累。我们的老师脸庞都是亮亮的,这也是一种企业文化。我们常会主动去营造一些氛围。比如“读书会”,我们会组织老师去宜家家居欣赏每一个样板间的设计,布局和色彩搭配;会一起看画展、读书;还会组织一些能发现自己心灵感受的活动。

    四、“刺激”课堂 刺激成长
    中国教师报:您给孩子上课吗?
    李跃儿:我带了一个学前班的古典音乐欣赏和绘画。
    中国教师报:您怎么上这些课呢?
    李跃儿:比如说,上课了,我不说话,只做一些动作。他们会奇怪地问我怎么了。我说:“我刚才在说话,但没有用嘴巴说,我用什么在说?”孩子们说:“你用胳膊和腿在说。”再比如,我们拿了醋和擦脸油,让孩子们去闻,并把闻到的味道画下来,让他们发现绘画就是一种语言。
    接下来我们还会用声音、舞蹈来说话。有一次上课我不说话,先给孩子们讲贝多芬的故事,他们特别感动。然后我就出去了,接着我“噔噔噔”地敲门,然后我又出去,“当当当”轻轻敲门。孩子们迷惑不解,我告诉他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是这样的,先“噔噔噔噔”,然后“当当当”……这时候孩子们就会好奇地说,我要听我要听。于是我播放了《命运交响曲》,他们听得非常认真。
    这就是刺激。建构主义教育很讲究刺激,刺激了以后他就会注意,注意以后就会自动化吸收。

    五、“他”在教育中成长
    中国教师报:您经常对老师强调“教机”。这里所说的“教机”是指老师要抓住教育教学的机会吗?
    李跃儿:教育是个体教育,每个人出生后,他的人格会在自然环境中展开来。就好比茶,只有在水中展开了才能看到它是什么样的叶子。在这个时期,需要的是个体教育而不是群体教育,而个体教育不能上统一的课程。
    比方说,一个女孩很想进入别人的群体,但是她来晚了,所有孩子都扎成堆儿开始做事了。于是这个女孩走过去跟他们说,我跟你们玩行吗?孩子们随口就会说,我们不需要。这是实话。但是这个女孩就会很难受,她需要的帮助就是怎样进入群体。而另外一个三岁的男孩要盖一个房子,他抱着木块来了,但是一搭就倒。这时他需要技术性的帮助。
    不同的孩子会产生不同需要,当孩子产生需要时,你对他的帮助才有用。因为孩子是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去建构起统合世界的心智结构,心智结构越丰富,将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越容易。我们希望在儿童时期就让他们通过自然的方式去建立丰富的心智结构。“教机”在我们教育中,就是“他”在教育中。

 

幸福的大李老师

    时间 15:45
    当采访快要结束时,我们听到外面有孩子的欢叫声。原来正好是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大李老师邀请我们与她一起到外面转转。“来芭学园不到处转转,不是白来一趟?”我们跟随着大李老师,与她一起陷入了小朋友的欢乐世界。
    在教学区一楼的楼梯口和换鞋区之间,我们遇到两个班的小朋友,“大李,大李,大李”小朋友不停地喊着大李,大李老师愉快地回应小朋友,向小朋友们问好。有几个小男孩开心地围着大李老师。大李老师蹲下身子,孩子们没有害怕和羞涩,开心、自然地依在大李老师怀里,有趴在她背上的,有搂着她脖子的,有亲吻她脸颊的,还有无法靠近她的小朋友,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大李!大李!大李!”……
    当然,小朋友们早就发现了我和我的同事。陌生人的到访,一点都没有影响到他们,小朋友很快地围住了我们,好奇地问:“你是谁呀?”我们相视一笑,蹲下身子,告诉了他们,小朋友开心地喊着我们的名字。
    我的同事和小朋友们一起唱起了“欢乐颂”,我抱着小朋友玩起了游戏。大李老师也没有闲着,她正幸福地被小朋友们围住,轻声细语地跟他们聊了起来。我听不清孩子们在说什么,但是从他们和大李老师开心的表情中,就知道他们聊得非常开心。
    谈起芭学园的孩子,大李老师说:“他们每个人都像满月一样,很饱满,精气神儿十足。”
    这一刻,我们被孩子们幸福地包围着,也体会到了大李老师说的幸福和快乐。

 

温暖、巧妙的区域环境设计

    时间 16:10
    芭学园的教室设计很特别。
    每个班的室内都被老师装扮得简单、精致、温馨、洁净,很有家的味道。教室由内外两个活动区构成,被划分为五个区域。在五个活动区域里,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厨艺区。厨艺区里排放了中式的厨柜、架子和餐桌,架子上排放着的锅、碗、瓢、盆、勺和微波炉,为整个活动室增添了家的味道和安全感。
    教室里的娃娃区被老师围成了一个圆形,顶上挂着粉红色的纱巾,使人有一种暖暖的,柔和的安全感。在区域内红色的地毯上,娃娃躺在藤编的篮子里。被当作围墙的木制的置物架上有娃娃的被子和衣服。
    大李老师说:“娃娃区是一个滋养情感的地方,它给孩子带来家的感觉。所以,在娃娃区中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类似过家家的材料,如:娃娃屋、布娃娃、包裹娃娃的被子、小衣服、小背包等。”
    看着这些精致的小衣服,干净的布娃娃,软软的地毯,就连我这个成年人也想进去感受一下,体验儿童的乐趣。
    芭学园每个教室里还有许多特别的木制玩具,有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木头段子,还有异型的弯木头和木制的动物。它们都是园里的木匠专门为孩子定做的。孩子们可以任意拼、排这些玩具,在大李老师看来,搭建和拼排木头段子的过程,就是幼儿的意志力和耐力得到锻炼的过程。
    在芭学园的教室里还有一个特别的桌子——“四季桌”,上面排放代表这个季节的植物,比如,光秃秃的树枝、干枯的松果、用毛线编织的圣诞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四季桌呢?
    大李老师说:“每个细节会有不同的感觉。孩子每天看到这个桌子的情境,他内心就会有一种美好的感觉。”

 

唱着歌儿集合了!

    时间 16:25
    我们来到芭学园的南院,这里是孩子们玩耍的户外场地,院子的每一个角落设计得都很精巧,每一寸空间都做得“五脏俱全”。这里有涂鸦墙,有木制的长廊、小亭子,有流水的金鱼池,有孩子们喜爱的大沙坑,低矮的秋千……还种有樱花树、竹子、小草和一个“玫瑰门”。
    每年9月,是玫瑰开得正旺的时候,“玫瑰门”会迎来即将升入学前班的孩子们,他们会在这里举行升学仪式。即将升学的孩子由原班的老师从门的这一边送到另一边。学前班的老师在另一边等待,迎接孩子的到来,并给每个钻过玫瑰门的孩子送上一朵玫瑰花。然后孩子会跟家长坐在一起,听学前班的老师们介绍自己和学前班的课程。
    遗憾的是现在院子里光秃秃的,看不到一点绿色,还好孩子们的欢笑声使得这个院子充满了生机。
    孩子们有推着小木车玩“猫捉老鼠”游戏的,有玩过家家的,有建沙城堡的,有躺在木椅玩“医生与病人”游戏的,还有不知为什么跑来跑去的……即使是我站在他们身边观看,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玩得不亦乐乎。
    大李老师说:“你们可以跟孩子们聊天,和孩子一起玩。”芭学园的小朋友们非常大方。倒是我们,见了这么多的孩子,一时间没有了目标,不知道如何进入小朋友这方天地,只好看着孩子们玩。
    太阳渐渐偏西,风儿越来越大了。
    突然我发现,有位老师在院子里边走边唱歌。不一会儿,孩子们放下了正在做的游戏,不慌不忙地将玩具放回指定的位置后,慢慢地走到老师的面前,渐渐地排成了一长队。
    大李老师说:“这是老师集合的提示。每个班都有不同的歌。我们用歌代替喊叫声。喊叫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唱歌一样会让孩子知道,老师在叫他,却能避免孩子因紧张带来的焦虑和心理伤害。”
    等班里的人数齐了,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回到教室里。
    院子一下安静了。
  16点45分,我们开始了与李娜老师的对话……

 如何把握“教机”

 中国教师报:李娜老师,您在芭学园是一位资深教师,您认为新老师如何真正把握好“教机”?
    李娜:我觉得第一需要天分;第二需要练习。把握好“教机”需要一个过程。老师要还原孩子的行为、情感、生活、文化。但是在生活中随机发现的东西,怎么给孩子?每个老师的认识都不一样。
    比如说,上课的时候突然从窗外飞进来一只小鸟。教室里一下就热闹了。估计多数老师都会把话题引到鸟这里来。关键是怎么引入到鸟,不同的引入和处理方式,结果就会不一样。比如,老师可以对小朋友小声地说:“嘘!大家安静!这只鸟可能是来我们这里作客的。它在不停地飞,一定特紧张,我们要小一点声,不要把它吓着了。”然后老师可以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关于鸟的故事,告诉小朋友有关小鸟的生活习性,再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小鸟为什么来这里,怎么飞来的,我们怎么把小鸟放出去……

如何与家长沟通

    中国教师报:如何与家长沟通是困扰幼儿教师的问题之一。您是如何与家长做好沟通的?
    李娜:在这个问题上,我做过许多功课。比如:我的班新来了一个孩子,我一定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尽量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因为,多发现孩子的好,自然就会喜欢这个孩子,愿意帮助这个孩子。
    中国教师报:当您发现新来的孩子存在一些行为问题,您怎么与家长沟通?
    李娜:我会告诉家长,他的孩子哪方面很好,这对家长来说是一种安慰。因为孩子入园时间不长,家长会有压力和担心。然后再跟家长反映孩子一些需要改正的行为现象,这时家长会很容易接纳老师的意见。如果家长很焦虑的话,我会再安慰家长说,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他很快就会有变化的。
    中国教师报:您在与家长沟通时,是否也遇到过很棘手的事?
 李娜:刚开始做幼儿老师时,我也会遇到跟家长沟通不好的情况。老师跟家长为孩子的事情吵起来,这个沟通就是失败的。如果与家长没有沟通好,我会反思自己,我的语气是否太急了,或者我哪句话没有表达好,让家长受伤害了?在大家都有情绪的时候,是不会接纳对方想法的,这样的沟通价值不大。所以,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要建立在友好的基础上,要站在家长的立场看问题,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固定的助教培训

  时间18:00
    每周四晚上18:00~19:30是芭学园固定的教师培训时间。每个主班老师会提出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讨论,比如这段时间大家学习和讨论建构原则的方法,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除此之外,培训还有医疗保健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等等。还有一些具体的教学技术,比如美术、手工、音乐等方面的培训。主讲人是李跃儿。
    在一首轻柔的背景音乐中,我们与20多位老师一起开始了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老师年龄不大,看上去都是二十出头。在音乐中,我们一起跳舞,这是培训前的规定动作……
    然后,大家一起观看一段外国家庭教育短片。看完短片,大李老师不断地提问,问老师从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变化,孩子与家长的对话以及家长的动作……
   之后,大李和老师共同讨论了班级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遇到不愿午睡的孩子,老师怎么办?
    A老师说:“可以让小朋友把小手贴在脸颊边,老师握着他的手哄他睡觉。”
    大李老师:“小朋友不想睡,他的精神头很足,强行要小朋友睡,这样可是会影响到其他小孩的。”
    老师们沉默片刻。
    B老师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把小朋友带到教室的其他活动区,让一个老师陪着小朋友玩。”
    大李老师:“嗯……如果是这样的话,每天中午就有一个老师不能午睡了,下午就没有精神工作了,累了就可能会脾气不好,长期下来老师的身体吃不消,脸色就会变得不好看。”
    C老师说:“我不同意B老师的看法,以前我们班就想过这个办法。时间长了,小朋友会发现,不睡午觉的小朋友可以玩游戏,渐渐地不睡午觉的小朋友越来越多,这样做老师会越来越累的,最后还会影响到其他的班。”
    老师们窃窃私语……
    大李老师:“大家还有没有好办法?”
    突然,C老师说:“我看到过某老师的做法,可以将班里个别不睡午觉的孩子的生活规律提前。比如,孩子中餐吃完饭,老师带孩子洗完手后,悄悄地把不睡午觉的孩子带到户外活动。等孩子玩累了,回到教室里自然就要睡觉了。渐渐地不睡午觉的孩子就会养成午睡的习惯了。”
    D老师说:“对,我也看过。
    ……
   

   时间:19:30
   培训结束了,大李老师留下了一个作业:不睡午觉会对幼儿有哪些影响?
    时间19:40
    我们走出芭学园,才发现天色已全黑了,芭学园的灯光好亮好亮……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