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解读与征稿
(2010-12-13 16:57:56)
标签: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栏目策划征稿读者课堂教育 |
分类: 转帖·他山之石 |
《现代课堂周刊》锁定如火如荼的一线课改实践,锁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周刊以“建设新课堂”为口号,致力于课改途径与方法的探索,坚持“关注课改一线问题‘发现课改典型经验,培育隐形名校长”的办刊理念。周刊坚持“一个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强调策划,每期关注一个典型、一个方法或模式、一个课改人物、一种前沿理念;凸显“两大板块”——“问题”和“方法”;呈现“六大亮点”——“问题”版块突出焦点、观点和问题点,“方法”版块突出看点、要点和借鉴点。
《现代课堂周刊》定位在关注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解放学生、发展学生、高效乐学、师生相长为指向,通过对成功课改学校经验的解读、推介,使更多教育者获得一种改革的价值认同。我们也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创新教育新闻报道形式和风格,探索教育专业媒体的发展新模式,从引领教育改革向参与教育改革转型,从新闻人办报向教育家办报转型,做中国教育专业媒体的榜样读本。
栏目介绍
《问道》栏目每期挖掘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放大化、价值化,邀请专家、校长或教师讨论解答,思想碰撞。
文章的观点切忌老生常谈。我举一个例子:前几期做课堂的听课与评课的话题,老师们包括有的教研员对听课与评课的还是停留在90年代的老一套。主要体现在概念误区和方法误区。
概念误区:
什么是听课? 看课、观课和巡课都是听课。看课和观课的意思差不多,只是叫法的不同。而巡课则是行政层面对课堂巡视的手段。
什么是评课?说课、议课和辩课。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评课的一套流程。说课是第一步。
很多老师并不清楚这里面细化的概念。
方法误区:
新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都知道听课和评课已经不再仅仅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要侧重“学生的学”,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是否达到一堂好课对“高效、主动、快乐”的要求。但是“全军覆没”的是,教师忽略了把学生纳入评课嘉宾的需要。
现代课堂要求,让学生参与到评课中来。就好像餐厅评选优秀厨师,一桌菜的色香味是否俱全,客人肯定比服务员或者餐厅老板更有话语权。课堂也是如此,一堂课好不好,学生的评价更客观,感受最真实。这种真实的感受直接体现了一堂的价值。 “让学习始终围绕学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这句话,我们都在说。但是是否做到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指导学习和评价学习呢?
所以说,这个栏目要求教师、校长首先具备的是做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才可以引领我们的读者。
《课堂现场》这个栏目与《问道》就是我刚才说的“问题”与“方法”两大板块的方法支撑,它呼应的是“问道”提出的话题。稿件一般情况下是以教学案例为表现形式,突出实用性和可借鉴性。
《微语录》是元旦后新增的栏目。这个栏目很好理解,就是像发新浪围脖一样,只不过我们需要把内容界定在教育教学领域。目的是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参与互动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投稿的内容可以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教育中值得反思的想象、课堂上学生感动的瞬间等等。字数不超过120字。
《手记》栏目主要刊发一线教育者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所思、所悟、所想,新知、新识、新见。
《课改人物志》栏目报道致力于课改一线的有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人物。强调的是课改人物的思想性和观点的建设性。
《李炳亭课改名校访谈》栏目推介成长型课改名校的成功经验与方法,提升课改名校的品牌价值。发现课改典型,培育“隐形”名校。
欢迎各地站长,提供线索。
《资讯》栏目创新消息报道,强调有态度、有观点的资讯内容。而不再是以往那样机械地报道一个事件的5个w。
《春祥课典》栏目是为《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特聘专家于春祥开辟的专栏,着重从高效课堂规律方面进行系统思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说课评学,究理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