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改的名义聚义 为教育的理想行动
全国区域课改首届局长峰会暨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成立大会侧记
七月流火,一场具有标志意义的区域课改盛会在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市县教育局长,以课改的名义相约,济济一堂,共商课改大计。
7月19日,在报到的当天,与会代表走过红地毯,在巨大的签名墙上,将自己的名字与“课改”签在一起,并写下自己的课改感言……
当天晚上,陆续到达的各地局长们并没有早早睡去,而是三五共聚一室,畅谈教育的责任与感悟,共话改革的迫切与艰难——会议还没有开始,许多话题却已经生发开去……
报告:为区域教育发展建言
7月20日,会议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正式开幕。应邀出席会议的专家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盛宴。
国家关工委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的报告引发了与会代表的深思。他认为,优质的教育应该是包容差异而非排斥差异。目前的教育公平和均衡主要包括四方面:分数面前的平等,就学距离面前的均衡,个体差异面前的平等,生均经费的均衡。他说,学校教育可以从教学环境、课程文化、师资队伍以及管理文化等四方面作为切入口,从教法、教师、教材三方面着手,实现教学均衡发展。“学生只能服从,不能选择,个性特长就无从发挥,学生潜能的释放就会受限,我们的教育应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在讲话中抛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涌现出的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乃至于天卉中学的典型经验为什么都发生在农村中学,而不在城市?他希望基层教育局长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学校。农村学校一方面代表着大多数,另一方面又是教育最薄弱的地方,容易突破,而从课堂出发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被证明了实效性。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改革,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新课改的必由之路。
已是古稀之年的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锦韬,在助理的一路护送下,依然精神矍铄地坐在了主席台上,发表自己对于课改的理解。他动情地说,教育已到“危险时刻”,为了孩子、为了民族和国家,除了“改”别无选择。老先生还高度赞扬了近十年以杜郎口为代表的一批课改名校,敢于“垦未垦之疆域”,去承担民族教育振兴的大任。作为河南省殷都区聘请的课改“高端智囊”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文俊先生,以老一辈一线教育管理者的身份,期盼教育局长们做到四点:管人先管己,依法治教,下放校长办学权,增强服务意识。他还“预言”,再过五年,回头看今天的区域课改共同体成立,必将有其重大的意义。
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在报告中谦逊地说,杜郎口没有大家说得这么好,只是解决了一些“常识性”的基础问题而已,“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的百家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解决了当前的三学(厌学、辍学、升学)问题”,并“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崔校长以极其真诚、动情的讲述,从教育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从邻里之间的攀比竞争,从个人成长的曲折经历,不断生发出新的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不断强化对解放学生、开放课堂的新理解。
会议期间,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教育局、安徽省五河县教育局、广东东莞黄江镇教办等,作为区域典型分别介绍了各自相关的经验,成为此次大会的一大亮点。
沙龙:对话中碰撞课改智慧
7月21日下午,举行了一场对话形式的局长沙龙。河南省殷都区区委书记李南沉、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本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李炳亭等与局长们交流了推进课改的经验与思考。
有局长向李南沉发问:“教育即解放,解放学生就要解放教师,解放教师就要解放校长,解放校长就要解放局长,作为区委书记,您又是如何解放局长的?”
李南沉的解答是:教育局长既要有行政推动力,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解放局长最根本的就是要取下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这个“紧箍咒”就是校长和教师头上的魔咒——一级一级念下去,最终念到学生身上。“我们整个教育,从局长到校长到教师到学生都在魔咒里挣扎,忍受着折磨,这个魔咒就是应试教育中以升学率定成败的评价制度。我们要解放局长,解放教育人,首先要把魔咒拿下来,不能再以应试教育的分数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来定优劣。”李南沉提出,教育要有新的观念,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主体多元。新的教学理念和旧的教学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穷人关心吃饱肚子,富人关心吃的好,有更多大事要考虑。旧的教育是穷人教育,每天盯着分数上去上不去,新的教育方法是富人教育,分数就不是问题,是发展的必然。我们有更多大事要考虑,就是全面发展学生。如果总盯着局长要分数,局长就永远解放不了,紧箍咒只能越念越紧。“有了新的教育制度、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改思路,就能解放我们的局长了。”
对于有局长提出的课改动力问题,李南沉说,“娘不亲、爹不爱”的孩子正是教育工作者努力推进课改的动力所在,只有给他们“亲”和“爱”,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给他们参与学习的权力,允许他们多方面的发展,就能最终走向课改的终极目标——不仅能提高整体的升学率、学生的分数,更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一代新人,推动民族的进步!
如何推进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田保华认为,课改的推进依靠教师,教师的理念和方法的改变,总的来说就是如何来改变教师的问题。不能等到教师都想通了才开始课改。怎么办呢?做起来!“任何理念教师们都能听懂,但是就不想做,因为做起来没有老一套教学省力,他不想改。这里面有个教育观的问题。”田保华表示,杜郎口中学是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专科学历,他们的课改能成功,关键在于教师,不在于学历高低,在于做。
反响:共同体是我们精神家园
参加此次会议的不仅仅有局长,还有很多与局长同行的一线校长。河北省大城县教育局组织了30多位校长参会,希望让更多的校长来汲取智慧,增强改革的动力。不少局长评价说,不管是专家的报告还是校长的报告,都让我们增强了改革信心,共同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来自甘肃省玉门教育局局长王永峰为能参加会议感到很兴奋,不仅盛邀到场的专家和同行到玉门指导课改工作,更是现场赋打油诗一首,表达心情:郑州小雨吻轻尘,区域课改立意新。局长峰会话使命,借智借力教育兴。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任永生专门写下了一段参会感言:此次大会给了我信心、决心和恒心,让我找到了课改的途径和方法,更引起了我许多思考。课改推进这么多年了,客观地说,留给了我们很多遗憾,基础教育似乎走进了历史怪圈,让我们始终找不到通向“罗马”的真正路径,此次大会为我指明了通过“罗马”的最终路径。
“课改,不仅要成就学生,成就老师,成就校长,更要成就局长。课改不需要坐而论道,需要的是行动,需要的是‘做’而论道,与其坐议,不如立行。”这是区域课改共同体宣言中的观点。区域课改共同体将每月举办一次局长沙龙,每期关注一个主题,每年一次高端论坛,发布年度区域课改报告,全方位呈现各区域课改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中国教师报》将对各地的先进典型经验,予以报道。未来,在区域课改共同体的整体带动下,将会有许多区域课改的典型被重新树立起来,许多先进的经验被提炼出来,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受教育者健康的生命成长或许将不再是教育的难题……
此次会议由中国教师报、河南省教育厅共同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郑州市教育局承办。
中国教育报刊社原常务副社长、中国教师报首任总编辑刘堂江,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锦韬,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文俊,国家关工委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以及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政府领导等到场祝贺。在区域课改共同体成立大会上,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轮值主席。
此次会议还受到了新华社、香港《文汇报》、《河南日报》等诸多媒体的高度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