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从“根”开始
(2009-12-02 11:06:23)
标签:
教育从“根”开始教育家大会失败责任大学幼教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教育失败的责任并非都在大学
教育要从“根”开始
“如果你将儿童当成一张白纸,那说明在其上画画和写字的是成人;如果你将儿童看作一个知识罐子,那就是所有成人在其中积攒知识;如果你将儿童捧成上帝,那你就是伺候他的仆人,而他永远不知道尊重和照顾别人!”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的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用形象的比喻形容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在这个重视人才和喜欢抢占起跑时机的时代,幼儿教育已不是个新鲜话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同样令人应接不暇。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从卢勤等专家的报告和本报记者对李跃儿、王东华、李洁等教育专家的采访中,记者听到教育从“根”开始的呼声格外强烈!
“我们的教育常常舍本逐末”
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等,曾引发人们对国内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不少人说,国内的大学教育存在太多问题,大学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地方。然而在马加爵事件后,有人有感而发写下《为什么到了大学,才开始教我怎么做人》的文章,或许应该让我们认真反思一下:教育失败的责任是否都在大学?
“经过一番调查后我发现,大学的问题在中学,中学的问题在小学,小学的问题在幼儿园,于是我选择了幼教。”北京克丽斯多元婴幼园园长李洁博士在回答记者“为什么留学回国后要投身于幼教事业”时这样解释。幼儿教育在近年来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从事幼儿教育的专家眼中这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仍显而易见。
李洁博士认为,目前中国的幼教存在五大误区,“第一是过分强调智力开发,第二过多重视知识灌输,第三过于对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第四对孩子过于溺爱,第五对孩子过早进行专业化训练。”她强调,“如果家长和幼教工作不从这几个误区走出来,这一代人的教育还有今后的生活定位,甚至是生命价值都要划一个问号。”
李跃儿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一些父母过于相信自己的信条,他们坚定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对孩子实施教育,决心将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而实际上他们大都处于一叶障目的状态。”李跃儿说,“未来的社会不会是现在的社会,未来所需要的人才未必是当前人们心目中的人才。”她将“人才”比做一棵树,“‘人’中的‘心灵’是根、‘精神’是干,‘才’中的‘能力’是枝、‘知识’是叶。”李跃儿认为,目前中国的情形是:许多父母因为认识上的局限,逼着孩子只在“枝”上甚至只在“叶”上用功,缺少对“根”和“干”的关注。“我们的教育常常是舍本逐末,其结果只能造成‘根’的萎缩与‘干’的死亡。”
李跃儿认为,在现实中,由于家长和教育者们大都“急功近利”,采取违背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这就等于把大厦建在沙滩上一样。而到了大学再开始做人教育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教育孩子先从教育成人开始”
记者就幼儿教育的问题采访了多位幼教工作者和专家,大家在实践或观察研究中普遍发现:大多孩子的问题背后总会隐藏着成人的问题。
河北特色关爱教育学校校长、创始人曹晓燕被称为“问题孩子”的知心人,她和李跃儿同样看到了“问题孩子”背后的家长和家庭教育问题,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口号:教育孩子先从教育成人开始!从教育老师与家长开始!于是她们在教学实践中办起了“家长学校”。
李洁博士同样表示:“我觉得在全世界所有的父母都没有‘上岗证’,孩子一出生就自然升级为家长。隔行如隔山,不管这个家长接受过什么样的学历教育,或者做得多么成功,但在育儿方面都是新的课题,所以家长应该多学一些科学育儿知识,一定要尊重生命。”
李跃儿认为:“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不是不想找到好的教育,只是不知道好的教育是什么?”她坚信:改变了一个家长,就会改变一个孩子;改变了一群家长,就会改变一群孩子。这些被改变了的孩子、家长一定会影响其他的家长、其他的孩子。渐渐地,这种改变就会像空气一样传播、扩散,有一天,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分析认为,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续,中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延续,小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续,幼儿园教育是母亲教育的延续。“母亲做得都不够,孩子能好吗?所以母亲教育也是根上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
“让所有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知心姐姐》杂志编委会主任卢勤在谈到教育孩子时,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发现孩子。卢勤认为,任何孩子都有潜能,父母要善于去发现孩子的潜能。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方法,父母的方法不好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天赋。“我们的教育不要把孩子都培养成筷子——都一样高,要善于因材施教,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所有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其次要鼓励孩子。卢勤表示,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孩子的表现是很好的,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满意度却是最低的。“孩子最大的悲哀是家长不为孩子得到的而欣慰,总为孩子失去的而遗憾……中国家长往往看重孩子的结果,剥夺了孩子享受过程的快乐。”
三是要享受孩子。卢勤建议家长要享受孩子,学会“用”孩子,“孩子会很享受为你做些事后你由衷的赞扬。”
在李跃儿心中,儿童是一粒种子,在儿童的身体里面蕴含着成为成人的机制和计划。“……我们必须给儿童创造一个形成良好人格的环境和人文氛围,这叫有营养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的这粒种子发出良好的芽,为将来成长为一个良好的‘植物’打定基础,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这是她理想的幼儿教育,也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