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撤点并校“触礁”

(2009-11-14 17:55:29)
标签:

农村

撤点并校

触礁

尴尬

上学难

学生

教师

教育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本报记者在多地调研采访后发现,8年间,“撤点并校,建立寄宿制学校”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过程中“一刀切”,逐渐暴露出一些新问题——

农村撤点并校“触礁”

深秋时节,天气渐冷,在崭新的城镇小学就读的新鲜劲逐渐退去,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毛家营村的五年级学生姜蕊开始为每周往返四十公里上学的辛苦发愁,而父母则一直为她的安全担心。

今年秋季开学,随着当地农村新一轮的“撤点并校”,农村学生集体迁至镇中新建小学就读,许多家庭都遇到了类似的新问题。部分低年级学生家长,甚至丢下土地“进城”租房照顾孩子。

据了解,国家从2001年起开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了过去“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并力推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即“撤点并校”,其核心是农村中学阶段以县为主,小学阶段以镇为主。全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资源整合后的好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

 农村学生出现新“上学难”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该县先后进行了两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

记者从一位校级领导处获得《彭阳县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受行政区划县域经济以及群众送子女习惯的影响,该县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布点散、效益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大班额”问题异常突出,而农村部分小学在校学生逐年下降,出现了生源短缺和教育资源闲置现象。因此,进一步调整该县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势在必行”。

根据规划,2009年当地的川口九年制学校初中部并入古城中学;石岔中学就近并入王洼中学;改办川口九年制学校和石岔中学为寄宿制小学,分别就近集中古城镇和王洼镇各村的13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实行寄宿制管理,原村小改办初小。

在这种“打破乡乡初级中学体制,逐步实现中学教育向县城集中,小学高年级乡镇驻地集中,实行寄宿制管理”过程中,石岔中学“就近”并入王洼中学。但当地教师告诉记者,在西北农村居住分散的情况下,这种“就近”调整让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学需要往返走四五十公里。当地山路崎岖,公共交通并不发达,如果骑自行车,仅上学就需要两个小时左右,上学路上的安全性亦无法保证,使得部分原本学习兴趣不高或家境困难的学生,有了“充足的理由”辍学务农或进城打工。

一位曾就读于当地城阳乡中学的学生小祁告诉记者,并校后学校1000多人,每班人数都超过了60人。虽然学校每周给寄宿生4元补助,但家在祁洼村的他为了节省开支,每周末都骑自行车走10多里路回家,然后带够三天的干粮,每周三家人又为他带去余下三天的干粮。学校的部分同学由于受不了这种苦,不断有人辍学。他坚持读完初中后考入县城中学读高中,每次回家往返60多里路的车费需要8元,他只能尽可能少回家以节省开支。

其实,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后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此前各大媒体也多有报道,2006年教育部曾就解决农村边远地区学生上学远的问题下发文件,其中明确强调要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并举的原则,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初中为主。今年5月8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委员、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强调,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或“一哄而起”。刘延东要求,涉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

九三学社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支社罗道全撰文表示,需尽快启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车工程”,解决农村儿童上学远的问题;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地区及辖区面积较大的村,应每村建立小学一所,已被撤并的学校,应尽快恢复。

  老教师遭遇择岗瓶颈

全国各地陆续规划撤点并校以后,教育资源浪费、师资力量薄弱等情况有所好转,“集中力量”办学的优势逐渐显现。但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后,一些地方农村教师由于学历低、教学水平差、年龄大以及没有“关系”等问题逐渐被“排挤”出教师队伍或留在当地教更低年级的学生,而一些原来“有关系”的校领导又需要“合适的位置”安置,于是,乡镇小学、县级中学不得不增设一些不必要的岗位。

记者在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采访时了解到,今年秋季开学,当地已全部实现各村小集体“搬迁”至镇上九年一贯制学校。原来村小的校长们成了新学校的“环节干部”,教师通过转岗、竞聘等方式安排,有实力却“懒得教书”的教师转入学校后勤工作,实力不济的老教师在撤并村小过程中往往面临失业。

宁夏彭阳县某镇中学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当地“进城”的教师(男)年龄不能低于45岁,因学历等问题原来教初中的现在只能教小学;而且外县教师进本县受到限制。

“‘一刀切’的教师转岗制使得部分有经验的好教师因为年龄、学历问题无法进入城镇学校继续任教,在教师资源本来就紧缺的西部农村造成了资源浪费!”这位教师表示,现在年轻有门路的教师纷纷“进城”教书,农村保留的部分低年级小学校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教师“混日子”,“放羊”式的教学令人担忧!更糟糕的是,许多人无心教学,到处跑关系,基层“怨气比较大”。

农村家庭普遍负担加重

在赤峰市元宝山区,撤并村小后,除小学一年级外,其余年级全部实行寄宿制。崭新的校园,新鲜的集体生活给当地农村孩子和家长带来了不少惊喜,但随着时间推移,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弱和上学往返路途远的矛盾逐渐显现,姜蕊的家长只好每周按时到镇完全小学接送孩子,不仅耽误时间,还增加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记者打听到,当地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幼小,学校生活无法适应,甚至把土地租了出去,举家迁至镇小学所在地附近,一边寻找机会打工一边照顾孩子。家长找不到工作则艰难度日,自然无法照顾好孩子。

记者又通过多种方式在甘肃、宁夏、河南等了解到,各地农村撤点并校后,农村寄宿生通常要额外支出住宿费、交通费和伙食费等,每月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已成普遍现象。虽然国家对寄宿生有相应的补贴,但难从根本上改观,部分贫困家庭还将补助作为家庭生活开支消费,无疑也降低了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教育蓝皮书《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在中部地区,每个农村家庭因寄宿而额外增加的费用平均为657.3元/年。在西部,这个数字是787.8元/年。

记者同时调查发现,与非寄宿生相比,寄宿生的娱乐时间减少,课业负担重,学生普遍感到生活紧张、压力大。学校活动空间狭小,寄宿生在学校的生活简单枯燥。因此带来的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寄宿生和非寄宿生之间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方面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有高达50%的寄宿生每天只吃两顿饭,高于非寄宿生的38%。农村寄宿生比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平均身高矮9厘米,非寄宿生只矮5厘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曾多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他指出,农村撤点并校在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同时,能否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才是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教育部门应该转变评价标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新闻链接:http://www.modedu.com/msg/shownews.asp?InfoID=2936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