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方面看北京壮“腰”工程
(2009-08-07 12:06:59)
标签:
六方面看北京壮“腰”工程初中建设教育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从六方面看北京壮“腰”工程
专项经费投入增加,骨干教师比例提高,各项满意度趋好
学校建设的总体布局得到科学规划和调整、经费投入得到重点加强、新的办学标准切实执行、学校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加强、课程改革全面深化、学校发展特色不断彰显……记者从北京市暑期基础教育领导干部工作会暨初中建设工程总结大会上了解到,北京市从2005年启动初中建设工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5年来,初中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校总体布局得到科学规划和调整
在初中建设工程启动之初,北京市、区县两级政府就把促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十一五”期间重要的战略任务。各区县加大了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控力度,在学校布局上进行了统筹规划。大兴区、怀柔区、密云县等区县根据城市区域功能划分,制定并实施了区域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房山区、延庆县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撤并了山区中学,在城镇地区集中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房山区则在学校拆迁新建的同时,利用中学腾退校舍发展小学、学前、成人教育。
本着适度超前、相对集中,以人为本、就近入学的原则,通过对办学困难学校进行调整和改造,截止到2008年底,北京市撤并学校54所,481所学校达到验收标准,同时,在郊区异地新建了20多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初中学校,基本完成了学校布局调整任务。
建设经费投入得到重点加强
截至2009年2月,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的专项经费投入达106.5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40.7亿元,远远超过工程之初市级投入5亿的预定目标。
据介绍,北京市、区两级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学校核城镇相对薄弱学校改造的要求,优先保障初中建设工程所需资金。各区县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共计投入达54.6亿元,乡镇财政投入达11.2亿元。朝阳、通州、顺义、大兴四个区县,学校改造建设经费均在10亿元以上;朝阳区在办学条件主要项目上,所有初中学校达标率都是100%;通州区调动乡镇政府积极性,几年来在学校的新建和扩建中,乡镇一级的投入达到6.2亿元,占全区初中建设工程总投入的60%以上,加快了农村学校的改造进程。
新的办学标准得到切实执行
2005年,北京市教委、市发改委等八个部门联合颁布了新的办学条件标准。全市初中学校严格执行新颁标准,在专用教室建设、教学设备设施、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等项目上完成了配置任务,大幅度改善了学校教育教学条件。
统计显示,北京市初中校信息化建设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全市实现学生平均10人一台计算机,八成以上学校实现专任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全部学校配备了多媒体,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建设了区域内网络资源平台,完善了教育资源库群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全市教育资源网上共享。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加强
在校长的选用上,一些区县选贤任能,认真配备学校领导班子。昌平、平谷、通州等区从优质学校选调干部充实到办学相对困难初中去工作;西城区实行校长职级制;宣武区、丰台区建立了校长任期责任制。在重视初中学校领导班子配备的同时,市、区两级还通过组织校长高研班、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境外培训、举办办学实践研讨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学校领导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几年来,北京市共有167所初中重新选派了校长,调整、交流、提拔优秀年轻干部近千人,初中校级干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2005年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
在初中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少区县都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初中教师队伍。平谷区提高了山区、半山区教师生活补贴标准。大兴区政府从2008年9月起,每年投入3000余万元提高农村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待遇。海淀区财政每年增加北部农村地区教师工资补贴。门头沟区增加山区教师收入,并在评职称等方面给予特殊关照。顺义区从2008年开始增加农村教师补助。密云县、乡两级政府定期表彰奖励优秀干部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医疗费实报实销,并给予骨干教师每人每年500至3000元不等的奖励津贴。这些特殊政策稳定了农村初中教师队伍。
北京市、区县两级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优秀教师离岗全职或在岗兼职到办学困难初中任教,通过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采取对口学校共同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等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市教委还实施了教师培训计划。北京教育学院负责实施的“春风化雨”和“绿色耕耘”行动计划,3年实现了对300名校长、9000人次教师的专项培训。北京市教委通过为期一年的初中教师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3万多名初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高。
截至2008年底,全市初中市区骨干教师共有3455人,由2005年的7%提高到2008年的15%,同比翻了一番多。有骨干教师的初中校比例由2005年的83%提高到2008年的95%。
课程改革全面深化。
2005年,北京市初中全部进入新课改。围绕课程改革,各区县和学校优化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整合课程资源,坚持从实际出发开设好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建设校本课程;探索有效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重视初中学生分化问题,切实做到全面向每一个学生。
据初中建设工程“全程监控项目组”分年度对38万人次的家长和学生、10万人次的干部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对“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状态”总体评价的满意度从2005~2006学年度的84.9%提升到2008~2009学年度的88.7%;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满意度,从2005~2006学年度的76.1%升至2008~2009学年度的81.4%,对“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发展现状”的满意程度,从2005至2006学年度的79.4%升至2008至2009学年度的84%。
学校发展特色不断彰显
在初中建设过程中,北京市教委不仅重视初中教育的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和教育环境的建设,更强调尊重初中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师生的个性成长。五年来,北京市教委先后组织了12次初中建设工程走进区县的系列展示活动,推出一批在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上有特色的区县和学校,引领了全市初中学校的快速发展。东城区国子监中学的“不选择学生的教育”、宣武区广安中学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崇文区50中学分校的“教育导师制”、海淀区206中学弘扬“咱们的文化”、石景山区高井中学的“师生幸福感培养”、顺义区沙岭中学的“联片教研”等,这些原来相对薄弱,现在已发展成为区域内公认的特色学校。学院路中学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组建了心理咨询小组,每周中午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朝阳区枣营中学曾是一个办学困难的初中校,在初中建设工程的支持下,学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奖的多了,学校还引入了“抖空竹”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锻炼项目……
如今,无论你走进北京远郊昌平、密云的山区中学,还是走进城区朝阳、海淀的普通中学,一座座新建的教学楼、一块块新铺的塑胶体育场总会令人眼前一亮,那些充满激情的教师、快乐阳光的学生,更是让一个个中学校园充满了生气与活力。经过5年的建设,北京初中校这块“豆腐腰”已经由软变硬、由弱变强,并在不断提升内涵,成为首都教育的一道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