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凸显区域合作

(2009-06-15 19:56:58)
标签:

第六届

北京

国际教育

博览会

区域

合作

华北

幼教

论坛

留学

教育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第六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凸显区域合作

华北五地将首设教育合作组织  后备校长可异地访学 

    6月13日,主题为“开放、合作、发展”的第六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开幕式,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鲁勇致词,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主持了开幕式。

    本届博览会为期三天,共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458个中外教育机构和300多名境外嘉宾参加,共设展览展示、论坛会议和参观交流3大板块30多项活动。其中,培训与就业指导展,华北四省市教育展等首次亮相博览会,包括中西(西班牙)大学校长论坛和教育督导评价国际论坛在内的5个国际论坛和一个国际教育研讨会也成为本次博览会的亮点。此外,博览会期间,还将举办一对一合作项目交流洽谈会、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外国驻华使馆签证官讲座等。

    据主办方负责人介绍,与前五届博览会比较,本届博览会“国际化、品质化、多元化、服务化、专业化”特色更加显著。

 

六大展区展示首都教育

    据主办方介绍,首都教育之窗展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在展示重点上突出“宣传成果、总结经验、面向未来”的宗旨,以展示首都国际教育合作成果为主线,大力宣传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

    今年首都教育之窗展设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北京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成果展、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应用、北京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北京学生科普与校外教育六大展区。其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技术应用展区比往年的规模扩大了近一倍,在展示内容上更加贴近教学的实际需求,展示手段上更多地设置学生动手体验的环节。记者在现场看到,博览会首日上午,展台前几乎被围得水泄不通,许多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对“生态球”非常感兴趣,纷纷动手现场制作“生态球”。

    北京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展在去年第一次首次亮相之后,继续推陈出新,展示通过精选后的30余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大学、北京石油学院、北京信息学院等15个院校送展的机器人、新型发声系统、矿山监测系统及新研制的药品等让观众耳目一新。

    和许多参观者一样,记者在展览馆内感受最多的是新奇,在北京区县展台,北京市海淀区教育60年变迁发展展台设计独具匠心,走进其中仿佛进入历史长廊。北京石景山师范附小的“小茶人”们早已名声在外,此次张红老师带着严玉娇、李雪晴等4位小姑娘在展台前展示茶艺,她们还认真地向记者讲起泡茶的学问,并优雅地为记者奉上一杯冲泡好的绿茶。

    据了解,本届博览会还首次设立学前教育展区,邀请北京明天幼稚集团、北京市第一幼儿园等30多所示范幼儿园集中亮相博览会。北京第五幼儿园副园长陈晶表示,北京幼教参展,“一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更重要的是希望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公众的需求与建议,共同举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华北四地教育展首次亮相

    本次博览会还首次设立了华北四省市教育展,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集体组织参展,各省市区均派出由教育厅厅长带队的代表团,大力宣传和展示各自对外教育合作的优质资源、优惠政策和发展成果。这为华北五省市和自治区的区域教育协作创造了一个新平台。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展团首次受邀参展。区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赵晓芳表示,与北京建立对口支援地区后,内蒙古教育的发展受到北京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当地在对外交流方面以周边睦邻友好国家为主,一方面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另一方面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和内蒙古地区政府的双重奖学金。此次参展则希望在展示地区教育发展成绩的同时,能与欧洲同层次大学达成实质性合作意向,并建立姊妹学校,引进优质资源,建立友好交流关系。

为加强区域间的教育合作和交流,13日上午,北京市、天津市教委领导同其他3省和自治区教育厅的领导一起,就华北五地进一步开展教育合作问题举行座谈会,并就区域教育合作达成五点共识。根据共识,五省市和自治区将成立“华北五地教育合作组织”,协同开展教育发展研究,建立以“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华北教育合作高层论坛”和“后备校长异地访学制度”为标志性活动的华北五地教育合作年度交流制度。以此为基础,将由北京市教委牵头,拟定华北地区中长期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及年度教育合作项目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