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这些名校获奖,北京科技评奖都快成了这些名校的‘俱乐部’!”日前,一年一度的北京学生科技节圆满落幕,2008年北京金鹏科技奖、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银帆奖也同时颁出。与往届一样,大多数奖项都被市重点、市科技教育示范校等传统名校以及其在校生获得。一位带着自己辅导的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郊区学校老师看到长长的获奖名单后显得很“孤单”,不免发出这样的感叹。
首都科技评奖 成了名校“俱乐部”?
北京金鹏科技奖是北京市教委设立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最高集体荣誉奖,金银帆奖则是北京市教委为鼓励在科技、体育、艺术、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小学生设立的最高荣誉奖。
记者统计了一下,在当天颁出的26个单位36个科技项目的金鹏科技奖中,除了几个区县科技馆和活动中心外,几乎全是北京金鹏科技团和科技示范校,没有一所远郊区县学校获奖。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奖的8名学生全部出自名校,80个银帆奖中,非重点中学学生不到四分之一,远郊区学校更是寥寥无几。
首都科技评奖,真的成了名校的“俱乐部”?
为了能有更充分的数据支持,记者又搜集了近三年来北京市金鹏科技奖、金银帆奖,以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经过一番统计分析,记者看到,2007年、2006年荣获金鹏科技奖的学校中,非重点中小学所占比例不到四分之一,郊区学校只有昌平区第四中学和平谷区峪口中学两所学校获奖。同年分别评出的128名、83名金、银帆奖中,远郊区校学生几乎没有,获奖的少数几个郊区学校学生均来自顺义区牛栏山中学、通州区潞河中学等该区县学校的“领头羊”。另外,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三年的一等奖中,郊区学校学生只占到获奖总数的7%。
在以上三大奖项近三年来长长的获奖名单中,北京景山学校、北京二中、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人大附中、中关村中学以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等一批名校几乎年年都在获奖名单中、每一项均有斩获。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名校果然名不虚传。
于是,一位长期担任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员的郊区老师不免发出牢骚:“这很不公平!郊区学校本身资源就少,怎么和那些名校比啊!”记者调查发现,许多郊区学校教师都存在这种想法。
北京市政协十一届常委、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办公室主任张毅指出,科技评奖看重的是成果本身,并不会考虑产生成果占用的资源量和难度。
科技教育活动 意识比资源重要?
北京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相关人员分析说,“城区学校不仅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比较多,一些重点学校对科技活动普遍比较重视——领导的观念和意识很重要,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北京中关村中学负责科技活动的杨森林老师也告诉记者:领导重视很重要,这样学校在财力物力上才可能多支持。
北京平谷六中校长陈圣认为,科技含量较高的创新活动,需要大家、名家指导和帮助。在他看来,科技文化氛围的熏陶很重要,学校、社会要注意营造这种氛围,还需要学生具备特殊天赋和专长。许多郊区的优秀学生都转到城区的名校去上学了,再加上家长、学校认为大家、名家远郊区“够不着”,所以也就不去考虑,这样必然造成科技创新人才城乡失调、名校独秀的局面。
这些观点普遍在一些名校中得到了印证:城区的北京师大二附中等名校都要定期举办科技节,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北京十四中分校每年用科技活动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曾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奖项的北京五中毕业生范博智深有感触地说,“学校很注重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这种培养对于每一位参与的同学来说都会是受益终生。”
当然,对于资源占有量来说,即使在同一区县,学校的差异也很大。北京东城区首先意识到这个问题,近年来尝试“学区化管理”,打破了优质资源为一校独有的樊篱。目前这一做法正在北京市推广。一位郊区的教师表示,如果这种大资源观扩大到整个北京市,也许郊区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就会有大幅提升。
张毅指出,目前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或教育的培养更多的依赖资源,包括教育体系内的教师资源,相关硬件配置等,显然,这些传统名校大多拥有充足师资和硬件设施。同时,高校资源、科教资源等大都集中在城区,便于周边的学校开展相应的活动。另外,城区的家长普遍有较强的科技意识,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因此,“从当前的获奖的成果来看,城区、名校学生特别多,并且必然存在着连续性,这是正常的。”
创新人才培养 教师比学生重要?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校长和教师不约而同地强调师资队伍的重要性。中关村中学杨森林老师说: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在他看来,传统名校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异成绩主要取决于师资力量,而不是学生的质量。普通校、农村校学生只要有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同样可以出好作品、有创新成果。政协常委张毅对这一观点也表示认同。
杨森林老师感叹,辅导科技活动太苦了,有时“没白天黑夜地干”,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没有物质奖励。享受的只是“指导的学生获得成功时精神上成就感和愉悦感”。他坦言,教师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很重要,没有浓厚的兴趣很难坚持下去。
多位负责科技活动的老师对此也表示了认同,
“物质的奖励和刺激很重要!”一位海淀区的老师坦言,兴趣毕竟不能当饭吃,当前,社会对科技活动的辅导员的要求在逐步提高,不仅要有专业领域的特长,更要知识全面。一个好的辅导员成长起来不容易,如果他长时间从事指导工作,特别是指导的学生成绩并不是特别好的时候,确实需要学校在课时、物质方面给与支持和奖励。
青少年科技奖评 重水平更应重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文提到的三大奖项中,近三年来非重点中学有所突破,郊区县学校和学生获奖项目整体呈逐年增加趋势,获奖数也有所提高。另外,北京市自2006年开始认定北京金鹏科技团以来,先后有近50所中学获得命名,房山区、顺义区、燕山地区等地的学校也逐步加入到“金鹏科技团”的大家庭,北京科技示范校也超过了140所。这无疑会对周边学校科技教育、科学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一位郊区教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中小学科技评奖不仅要重水平、重结果,更要看发展,多关注郊区教育得增量、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程度。“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各方面的评价来说,都有指导意义。
北京政协常委张毅告诉记者,2008年北京市教委启动成立了北京科技创新学院,启动“翱翔计划”,并面向68所高中实验学校(其中涵盖了远郊区示范高中学校),实际上就已经考虑到后续的学校发展的问题——“先培养苗子”。
可以说,“北京市教委通过一些尝试,考虑从资源上尽可能地保证均衡享有,特别是作为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举措,‘校校有计划、校校有团队、校校有学生’的理念,需要逐步实施、逐步建立……”
据了解,2009年“翱翔计划”已经拓展到所有高中校的学生,实行学校和选拔相结合。“北京市高中正在努力创造多元的评价体系,政府行为也是努力导向多元的。”张毅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