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访
课改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沪
记者: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如何利用传统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呢?
刘沪:学校的优良传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建校一百多年来,我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全人格、高素质”。“全人格”侧重于学生的“成人”,高素质侧重于学生的“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基础。我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升学压力压在学生、家长身上,同样也压在学校和教师身上。愈演愈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使得学校的教育忽略了人格的培养,出现了教育目的、目标的扭曲,急功近利,在中高考时不起作用的均可略去,给学生“人格”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新的课程改革,为扭转这种局面创造了条件。坚持全人格教育,坚持素质教育是师大附中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不断继承和发扬。
记者:具体说在“全人格”教育方面,要实现那些目标?
刘沪:全人格包括的方面很广,但是每个方面都很重要,大部分是可以潜移默化培养的,绝不是高不可攀,也并非求全责备,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人格健全既会使人幸福一生,也必然能够造福社会。学校要为国家、为人民培养人才,特别要培养杰出人才,就需要我们给学生打好人格基础。
记者:在课改过程中,师大附中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刘沪:我们希望通过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实现“全人格,高素质”的育人目标。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对德育活动分不同年级详细安排,保证在学生的不同年龄段,重点打好某一方面的人格基础。在新课改中,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特别是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服务,如去打工子弟学校、培智(弱智学生教育)学校支教,到临终关怀医院慰问患病老人,这些都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心。我校率先从国外引进校本课程——生命伦理学,不仅给学生介绍了最前沿的生命科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他们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改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无论哪个学科都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全人格的培养,把实现知识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精心设计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结合起来。教师要更好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课改过程中,教学的负担要有增也有减,我们要求教师更加精心备课,减少教学中的无效重复,按照新课程标准减掉繁、难、偏、废、旧。学校既要重视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也要帮助他们考上一所理想的学校。
新的课程改革校正了当前学校教育的方向,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要抓住自主排课与自主会考的有利条件,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全人格、高素质的育人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