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管理 扎实推进
——专访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
记
者:北京四中本身具有较优越的条件,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又做了哪些准备呢?
刘长铭:在组织保障方面,学校首先成立了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由校长出任组长;在资源保障方面,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全力保障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先后计划增加5个通用技术实验室,并阶段性改进理科实验室的条件。同时,学校还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培训,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课改意识,积极参与新课程研究;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导师制等新型学生管理方式,提高新课程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结合实际工作落实科研方法的培训,坚持“校本教研”的思路,做到“人人有课题,实践即研究”。
记
者:学校希望最终达到怎样的目标呢?
刘长铭:学校希望通过新课程实验,进一步完善北京四中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校本课程特色,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营造学习氛围,使教学研究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常规工作的流程化、精细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完善和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学分管理实施方案,努力形成以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为主导的学生管理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完善“导师制”管理制度,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指导和管理体系;完善学校网站建设,以信息化管理和资源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学校各方面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记
者:作为课改的特色举措之一,模块考试备受关注,学校在这方面是如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综合素质评价”的?
刘长铭:学生模块结业评价方式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作业成绩以及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出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模块教学结束时所进行的测评成绩。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学分认定中的权重比是4∶6,即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后,学业成绩的评定由过程性评价(40%)和终结性评价(60%)两部分组成,两者相加后转换成等级制,实行等级评价:85分以上为A等(优秀),84-75分为B等(良好),74-60分为C等(及格),59分以下为D等(不及格)。等级评定为“及格”或以上者,可获得模块2学分。
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等学科参照进行,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学分认定中的权重比调整为5∶5。
记
者:高中课改已经进行了一个学年,您觉得收获如何呢?
刘长铭: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一段较长时期的检验,我们希望学校通过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和管理体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作为示范学校,北京四中有很好的基础,也在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我们也希望学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能为新课程的实施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