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自信 “三结合”课程体系育英才

(2008-07-22 14:48:26)
标签:

自主

排课

自信

“三结合”

体系

英才

实验中学

课改

教育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北京高中课改校长论坛”特别报道之三

自主自信 “三结合”课程体系育英才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自主排课实验扫描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走上实验(或青春、成功)之路”、模拟联合国、中华传统文化节、专家讲堂、校友论坛等精品活动备受学生们喜爱。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学校在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中必修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外,还将这些主题教育活动、社团和俱乐部进行整合,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不仅为不同兴趣、志向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使该校多年来形成的精品活动更具品牌效应。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实验中学有近30年的课程改革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和成果,然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其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实验中学一直致力于创建国际一流的学校,自从2007年11月学校的“自主会考”方案获北京市批准,成为北京市首批自设课程自主会考的实验校之一后,实验中学便更加注重课程的建设。副校长蔡晓东认为,“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独特作用,实现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学校的课程体系及实施方式就应有自身的独特性。”

 

科学设置 “三结合”课程体系奠基

    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及实施方式既有其独特性又能更好地实现实验中学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的目标呢?实验中学的教师们经过总结提炼,最终设置了“必修+专修+选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规定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三结合”特色,不仅为培育“英才”奠定基础,还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据介绍,从课程的功能讲,必修课和选修课属于基础性学力的保障性课程。实验中学除了开设新课程规定的必修课程外,还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教育;专修课属于发展性学力的保障性课程,是为学生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培养所提供的发展性课程。学校每周除国家规定的两节体育正课外,又增加了两节体育专修课(全员参加)和一次体育大课。这样,既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得以落实,又满足了学生的发展性要求。

    从课程安排顺序讲,学校高一年级重点开设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强调夯实学力基础;高二年级增开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修课程,强调某些特长在专深方向上的培养。据了解,实验中学高一同时开设音乐、美术必选课程,指向基础性艺术素质的培养;高二年级开设音乐、美术专修课程,指向发展性艺术素养的培养。学校还调整了高二年级历史、地理课程的设置,为教师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提供了方便。

 

培育英才 自主排课凸显特色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我校自主安排课程的价值追求之一。”蔡晓东副校长告诉记者,在课程安排中,学校从学生的兴趣、志向和能力出发,提供选修和专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因此,实验中学在专修、选修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特别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世界遗产教育、科技教育、JA课程等。她希望“通过自主课程的安排和实施,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又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英才。”

    据介绍,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实施校本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高一年级共开设19门选修课,分为“学科发展类”、“科学技术类”、“人文艺术类”、“外国语言与文化类”四大门类;为凸显外语实验班特色,配合学校“国际升学直通车”项目的实施,在外语实验班开设了“基础日语”和“基础法语”两门特色课程;另外,自由选修课成为高一年级学生全员选修,报名、分班工作则依托实验中学自主研发的“选修课程管理系统”完成,提高了课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据了解,实验中学自主组织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高一开设1课时研究性学习方法辅导课,在此基础上每位学生至少完成3个研究课题(或2个研究性课题1个项目设计);社会实践则充分结合学校特色,在传统文化教育、世界遗产教育、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教育等三方面有所侧重。另外,学校更新校会的形式与内容、改进入学教育、完善“走上实验(或青春、成功)之路”等,充实和完善已有的系列活动;进一步打造高三成人冠礼仪式、艺术节、“百灵之声”合唱节等精品活动;开发人生规划及职业生涯调研活动、模拟联合国、中华传统文化节、科技与人文节、专家讲堂、精英论坛、校友论坛、电影课堂等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自信课堂 教研助推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中学适时提出了“提出问题—研究设计—实践探索—总结反思”的课堂教学研究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该校一直注重加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与指导,并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为主题,召开教学研究年会,总结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指导意见”,引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实验中学多年来锻炼了一批勇于和善于课程改革的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锐意进取、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该校大力支持教研组承担市、区学科教学研究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示范校的作用。学校先后有42名教师参与市、区做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校还举办了“走进新课程”——西城区首届新课程现场会。这不仅市区教委对实验中学新课改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自信的实验中学人在新课改中赢得的荣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