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本禹
2004年,那个朴实又略带腼腆的男孩因孤身在贫困山区义务支教而“感动中国”,成为中国的知名人物;2007年初,他又作为志愿者到地球另一侧的津巴布韦教授汉语,将志愿行动延伸到非洲;当中共十七大在北京隆重召开的时候,他又以十七大代表的身份第二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他就是徐本禹,那个总是带着淳朴笑容的“80后”。
他的青春,更多地展示着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2003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徐本禹,放弃研究生学业,义务到贵州省大方县狗吊岩小学及大石小学支教两年。他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大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山村小学倾斜的教舍;无数个孤独的夜晚,他始终坚守着本不属于他的责任。而他的经历,使更多的人心灵受到洗礼,由此也带动全国各地数十名支教者到大方县支教,引来各方资助的扶贫及助学物资数百万元。由于他的感人事迹和突出贡献,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05年,徐本禹当选全国十大公益之星时,第一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那时,我就对自己说,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多为这个社会做点贡献,当上党代表、人民代表,再来这里。”
2007年,徐本禹不仅成为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更是愿望成真。6月份还在非洲津巴布韦支教的他,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本禹,祝贺你当选十七大代表!”那时,他和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张启发一起,成为了中共十七大代表,而“一所规模不大的高校同时有两名党员当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代表,这是十分罕见的。”兴奋、激动之后,他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正如徐本禹读本科时的辅导员陈曙的推荐理由一样:“徐本禹同志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又是全国闻名的公众人物,当选十七大代表将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而作为从事贫困山区支教的青年志愿者,他更能在党的大会上反映基层教育者的声音,呼吁大家更多地关注贫穷山区的教育事业,这是很有意义的。”而这样的“意义”总是能带给我们一种温暖,一种感动,一种来自于像徐本禹一样的“80后”青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建设的希望与力量!
在国内媒体关于徐本禹的许多报道中,他总是被描绘成虔诚的利他主义者。但他却谦称自己只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因为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家庭在最困难的时候,都得到过他人的帮助。而逐渐成熟起来的他,则将这种感恩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甚至当作一种责任义务反顾地担在肩上,担成了一种动人的“风景”,让曾经的感动不断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