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园长)的专访工作还在继续,只是工作任务少了,写作速度也慢多了。然而慢工并不一定都能出细活、好活,花了大半个月才完成的延庆县的三篇文章着实费了一些功夫,最终的成稿却并不令人满意——至少不能令校长们自己满意——现在除了一位校长还没有回复以外,其他两位校长不是对文章内容便是对文章题目不满意——我不知道是否因为其间相隔时间较长,不能准确把握校长特点,但越往后工作的激情确实越不如前,太多的相近的举措或理念不断出现,却要从中找到不同的特点和着眼点,还要尽量避免文章布局、写法、内容的重复或雷同,实在并非易事,何况几乎每一位校长都希望写自己的文章全面而深刻,更重要的是有高度——很多同时做这件事的记者们便是在这一点上常常碰壁,而我,这一次也终于“折”在“高度”上了!
回头审视这篇“高度不够”的文章的时候,我似乎又发现了一点“规律”——作为校长,全身心地投身教育事业,有效地管理学校显然是还不够的,还要心中装着全民族的教育事业,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都担起来,这才算是比较优秀的校长!而文章如果不能提高到这样的“高度”,那便真是“高度不够”!
校长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而社会真的需要更多这样心怀天下的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所以今天的我们应该庆幸:还有这么多优秀的校长为了民族教育事业的明天正负重前行!
当然,我们还有不少人会责问:为何今天的教育仍然存在那么多难以解决的矛盾,那么多尚未解决的缺憾?其实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认认真真地去思考一下,尤其是我们这些优秀的校长们,因为他们不仅是校长,还几乎全是党员,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他们要像思考如何为学校争得更多荣誉,将学校打造成市级甚至国家级名牌那样的认真思考;他们不仅仅要自己做好,还要带动更多的校长、教师去做好。一个人优秀了不算优秀,一群人优秀了才算真正的优秀——这是许多校长认可的优秀理论,但不知在他们心里,这个理论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教育事业中,是否还能成立……
假如同样成立,而这些优秀的校长又这样做了,我们的教育是否还应该是现在这样被许多人所诟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