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中国贺岁电影十年盘点(一)

(2006-12-11 10:54:04)
分类: 转帖·他山之石

2006年悄然远去,2007年不期而至,又是岁末年初。人们在辞旧迎新的欢乐祥和中,也免不了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一年的过往,展望未来的时光。

这个时候,也正是“贺岁”黄金档,各路贺岁电影纷纷征战大荧幕,全国院线清一色地上演着“贺岁”大戏。只是作为中国贺岁电影之父的冯小刚退出了本年度的贺岁大战,2006年全面转型,为观众奉上了他的国际班底制作的豪华《夜宴》,在贺岁档到来之前“宴”请天下。

“贺岁片”,最早是代表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电影市场的一种操作理念,国内则由“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传入内地。其最本质的特征当在于它的放映档期,也就是岁末(特指元旦和农历新年),适应贺岁档期观众的观赏需求;其次是应有贺岁形态,风格上须是喜庆祥和的,不能是大悲。

屈指算来,中国从1995年引进放映贺岁片《红番区》起,至今已有十一年,但大陆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处女作应该是1997年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甲方乙方》,也正是这部影片首次在大陆明确定位和提出了“贺岁片”的概念,并完整贯彻到从前期企划到后期宣传的全部制作流程之中,获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从而成为1997年中国电影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自《甲方乙方》问世,惊醒了懵懂中的片商和电影人,从1998年起,中国大陆的贺岁电影频频出笼,一发不可收;而冯小刚则凭借着自己连年推出的叫好又叫座的贺岁片成为当之无愧的“贺岁王”。

尽管在中国内地贺岁电影的第十个年头,我们没有看到冯小刚的贺岁片,但盘点中国贺岁电影十年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在梳理冯小刚的“贺岁”之路。也就是在这十年里,内地导演学会了什么叫票房,什么叫商业;同样,本土贺岁电影走过十年,从有利可图、蜂拥而上,到大片云集、攻城略地,最初“严格”意义上的贺岁电影也已宽泛到贺岁档期的电影,而中国的商业电影、大片时代已见雏形,尽管其中还夹杂着许多质疑的声音。

 

1995-1997  中国贺岁电影的启蒙阶段

1995年,成龙的贺岁片《红番区》独得8000万元票房。相信很多人还会记得超级市场一整面墙被拉开,坐在抽水马桶上的梅艳芳茫然、慌张的神情。

1996年、1997年,成龙乘胜追击,接连上演《白金龙》与《义胆厨星》,同样都在票房上大获全胜。

这样,一直困扰于低迷票房的内地电影被成龙滑稽搞笑的拳脚“打”醒,同时也学到了一个新名词——“贺岁片”,他们开始关注这种类型电影的独特魅力。

 

1997年底-1998年初  冯小刚打响内地贺岁第一炮

第一部内地电影人独立摄制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亮相北京,导演是冯小刚,演员是几个善演喜剧的名角:葛优、英达、刘蓓、何斌以及冯小刚本人。“好梦一日游”架起了现实与梦想间的桥梁,也为电影人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当年全国票房是3600万元人民币。而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冯小刚的平民故事和京味幽默让观众耳目一新。自此,“贺岁”这一概念被大众普遍认同。

一位资深电影评论人指出:“《甲方乙方》的最大贡献不在于票房,而是它从投资开始,就是完全按照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它有着同时期国产影片所没有的浓郁商业化元素:观众喜欢的明星、简单的故事、皆大欢喜的内容和大团圆的结局。

    小刚自评:第一次做贺岁片,当时自己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很多人觉得幽默欢乐些更适合这个时段,所以当时取得了成功。

                

1998年底-1999年初  各路导演来分羹,贺岁市场开始红火

这一年迎来了内地贺岁片市场的“红火”局面。冯巩主演的《没事偷着乐》,陈佩斯、温兆伦主演的《好汉三条半》,赵本山主演的《男妇女主任》等十余部贺岁影片都参加了角逐。其中《没事偷着乐》以900万元的票房成为这支角逐队伍中的佼佼者,但当年的票房冠军仍然是“冯氏出品”的《不见不散》。前一年已经尝到贺岁甜头的冯小刚再度出击,全国票房超过《甲方乙方》,高达4000万元。虽然是小题材、小制作,可是冯小刚却把这个“小”玩转了。而影片中冯小刚的幽默风格变成了葛优的贫嘴,自此以“铁打的葛优”为核心的阵容也初步形成。

有位电影学院的教授形容这部影片是话语英雄的聚会,他说:“一些专家认为冯式电影是小品集锦,但《不见不散》是一部有文化的影片。《不见不散》是一部生产革命文化的影片。只要进步就是革命的。

小刚自评:还是以前的风格,但是希望更靠近观众一些,和现实贴近一些。也突出了真情的主题。

  

1999年底-2000年初  众制片商观望,冯小刚稳坐榜首

这一年内地制作的贺岁片数量明显减少。由于上一年票房收入的压力,众制片商对贺岁市场的承受力发生质疑,评论家们所担心的“贺岁泛滥”并没有出现。冯小刚第三部贺岁片《没完没了》虽然口碑并不十分叫好,但还是以3000万元的全国票房安稳获胜。其它对手只有《相约2000年》《给你道喜了》等几部反应平平的影片;还有一些因质量太差,许多省市的电影公司怕赔钱根本就不予引进。

专家认为,这些贺岁片,主要是用逗乐取悦观众,学了冯小刚的“相声电影”,却缺乏冯小刚找“戏料”的能力,根本吊不起观众的胃口。

小刚自评:其实我对那个故事不感兴趣,当时旁边好多人跟我说要连着弄三部,那时我却想拍《一声叹息》,结果生憋了《没完没了》那故事,包括我、葛优都不想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