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追求阳光心态
孙东东还“跟风”出了一本心理普及类读物,实录他自己讲授的心理卫生学概论课,并命名为《追求阳光心态》,没想到还很畅销,现在书店里已很难再找到。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着心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几方面展开,由于他的讲解结合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语言妙趣横生,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关于如何塑造“阳光心态”,孙东东曾用“宽以待人,慎待问题”来总结。宽以待人,给自己营造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而只有对问题认真,充满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和提出问题的勇气,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才能够上一个台阶,达成实现自我的最终目的。
孙东东教育思想的成功范例
孙东东有一个外甥,如今正在中科院读研,但却是那种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坏孩子”,逃课、不完成作业等等,还曾经因为在网吧里上网而上过电视,曾经在迎接高考的日子里一场不落地看完了世界杯。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孙东东的教育引导下,学语文先学会了查字典,学数学先乘除后加减,之后又成功地从一个不喜欢物理的中学生变成了北大物理专业的学生,后来孙东东与自己的外甥交流时听到这样的“评价”:“你在我还不知道学习的痛苦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了我;在我知道学习痛苦的时候,却已经没有问题了。”这是孙东东引以为傲的教育思想的成功范例,他也因此曾和教育部领导探讨过教育的问题,他认为现在的教育应该将知识给付作为一个载体,重视学生的品格教育,培养他们的兴趣,规范他们的行为。
他还多次在各种场合发表过关于教育制度、关于高考制度的观点,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但是他熟悉教育实情,又做过深入调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它并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甚至抨击,他还要继续做好顾问,向“上面”建言献策。
名气带来的更多的是义务和责任
很多人,包括很多大学教授,出了名之后,巨大的财富或利益也随之而来。孙东东很早就出了名,且担任着许多社会角色,因名得利也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当笔者将这个疑问抛给他时,却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他感叹:没有得到什么利益,名气带来的更多的是义务和责任,尤其是对社会的责任。他说: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人走了便什么也没有了,重要的是要做点实事,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现在,孙东东拥有十多个顾问头衔,如何更好地了解社会情况,向相关的政府部门反映真实民情,提出建设性意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从事这些工作的花销,往往还要自己承担。所以名气大了,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相应地增加。
明天会更好
孙东东很喜欢旅游,他几乎游遍了中国,但他最喜欢的地方还是新疆和西藏。他曾经组织了小团队去西藏旅游,出发时所有人都认为西藏游孙东东是受不了的,高原反应一定会让他狼狈不堪,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其他同伴都纷纷倒下的时候,他却“蹦蹦跳跳”一切如常。事后孙东东的解释是:心态问题!他说高原反应最厉害的两个人整天都在愁:剩下的几天怎么过啊,而他则坚信明天会更好。他说:我们干任何事情的时候,只要稍加努力,明天都会更好;不怕留遗憾,遗憾是成功的动力。很多人往往做事之前都设计得很圆满,但事实往往圆满不了,重要的是能及时吸取教训,“化悲痛为力量”。
人到无求品自高
在谈到自己如今的成功时,孙东东显得极为平淡,他觉得每个人每天都在成功,只不过成功有大小之分,是人欲望实现的多少和程度所决定的。一件事情做成了就是成功,饿的时候吃顿饱饭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如果是精神上的追求,每一点小的进步都是成功。只不过“人有时候将目标定得太高,一味去追求远大理想;其实简单理想与现实目标都要有,现实目标的不断实现才能更接近远大理想。”在简单理想的实现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信心,这样才可能走得更远。
孙东东不追名逐利,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觉得能给大家做点事情就很高兴了。所以现在他认为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建立了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的深圳“布吉模式”,并提出“因地制宜、民办公助、低水平广覆盖”的实施办法。当时深圳市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全市《外来劳务工合作医疗试点办法》,率先在全国实施。
他曾经在大书法家启功先生家里“死缠硬磨”,最终“讨”来一幅字: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后来启功先生又送了他一幅字,说是很符合他做人的品味:书至浑然成一体,人到无求品自高。他将字幅挂在自己的家里,欣赏书法的同时,也在向着“无求”的境界靠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