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转帖·他山之石 |
这次胡玫准备重拍《红楼梦》,她当然会要一种超越,否则,重拍的意义就仅仅局限在一种“作秀红楼”的肥皂话题了。依我看胡玫前边导演的几部电视剧的感受和体会,我想她的结构性会加强,或者说她会像拍电影那样来表现。在王版《红楼》中,贾家荣宁二府表现得不够分明,过渡很模糊,我琢磨胡玫就会像在《雍正王朝》中那样,泾渭分明的再现不同的场景,以及不同场景中的人物景物和那种由始至终的隐喻性和暗示性。我确信由于胡玫对历史题材把握和拿捏得极其准确,她镜头下的人物能够在保有神似的前提下显影初那种我们企盼的神似来。
细心的观众都会看出胡玫导演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宏观上依傍历史,大气奔放,细微处却各具神韵,风采千秋。《雍》和《汉》的主要人物都是帝王,宗法社会教义下的皇权至高价值观被确认下来,使老百姓和普通观众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皇帝英武豪侠,却原来也是人,也很普通,皇帝的神话属性被淡化,历史情节也被还原到生活层面的真实,人们就相信,这就是那时的皇帝,他们也不是一味地横征暴敛,也有为民爱民的友善与仁义。胡玫电视剧的意义还在于平民与大师思维的艺术调和,这使我们有机会能够亲身迎迓历史的造访,感受历史的真实,把握历史的波动,从而更好地接受作为遗产的历史能够提供给我们的连续性的审美经验,这是作为导演的胡玫接续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血脉的镜头上文化释放,也是一种极具现代意义的发掘和贡献。
胡玫重拍《红楼梦》依然采取王扶林海选演员的办法,风险性是不容怀疑的,然而正是风险保鲜着创新,使《红楼梦》这一经典史诗性作品更加具有普适意义。越来越宽泛的“红学”学术环境也为重拍《红楼》提供了顾问的支持。冯其庸、周汝昌那一代“红学”大师垫底了普通读者和观众的审美理想,广阔的“红学”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审美情趣,这让我们能够以更加宽松欢快的心境重读、重看《红楼梦》,而百读不厌、百看不厌正是曹雪芹先生和后来伴美《红楼梦》的专家学者教授作家导演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我对重拍《红楼》持积极态度,毕竟是再现经典,丰腴人们之精神,教诲世人之专情,而且普及经典的现实意义是显著的,总比无边无际地用肥皂剧折磨我们强。然而,爱和情到了今天的确与过去在观念上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从一而终”遭到批驳,“大男子主义”早就被“女权主义”彻底摧毁。我的朋友介绍说,他的一位韩国朋友带着妻子准备寻求在中国定居,一年过后,他发现他的妻子越来越像标准的中国现代女人了:在家权力越来越大,义务越来越少,不做饭不带孩子,“铁公鸡”的看家本领提高很快,钱包里几张可怜的毛票让韩国丈夫忍无可忍,他下定决心立刻回到韩国去,回到他那个“老爷”社会里,他要继续“奴役”他的妻子,而不是反过来被“奴役”。
虽然不见得胡玫重拍的《红楼梦》敢做这样的手脚,但在一位女性导演的潜意识里,重塑经典人物,插入现代意识的标签还是有可能的,我倒是对此充满了期待,我愿意相信胡玫能够将传统习惯势力一军,重建红楼重做梦,拍出一部前无老《红楼》,后无新《红楼》的独特的充满历史庄严和现代意味的原《红楼》来,真要是那样,我当为她斟一杯红酒,向她表达一种红色的崇敬和感恩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