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潘杰客出身书香世家,祖辈中有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熊庆来,父亲潘良儒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国际级流体力学专家,然而这个令很多人羡慕的家庭并没有为他的人生带来多少幸运。在文革期间父母被打成“反革命”,使得当时还只是个孩子的潘杰客备受欺凌,成为那个年代的“二等公民”。在报考电影学院时又遭受到一次致命的打击,只因为长相不够“工农兵”而被拒之门外。后来潘杰客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大学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毕业时,他放弃了留校做团委书记的机会,选择了北京。可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个玩笑,他被分配到北京的一个建筑工地工作。
一个大学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一下子成了建筑行业最底层的技术工人,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让潘杰客一度觉得没有希望了,甚至“死”掉了。在那个“一次分配定终生”的社会背景下,似乎他这辈子就交给建筑工地了。
但是在他心底,却一直认为自己肩负着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是一个要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全人类负责任的人,而每天做的事情却和这个理想毫不相关。于是他开始奋起,几年之内,由工程师升为国家建设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成了当时国务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之一,这是对他能力和才华最好的肯定,也是他不甘平庸而努力的结果。那时的潘杰客才27岁,自我感觉很不错,看到不少年纪比他大的下属,对自己都恭恭敬敬,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如果不是和从国外回来的亲友交谈,他可能就这样在国家机关里稳稳地做一名政府官员了。就是那些亲友,将潘杰客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浇灭了。那些潘杰客自己定义的成功在这些亲友眼中竟然不值一提。
初到美国,他谢绝了父母和亲友的帮助,一切从零开始。在纽约的一个贫民窟里,与20多个陌生人合租一间地下室,白天到一家华人餐馆送外卖,晚上参加英文夜校。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还要挤出4个小时学英语。这简直与他在国内的日子有着天壤之别,他觉得自己又一次“死”了。他在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说:“当时唯一支持我的信念就是:我不能永远这样,十年后我要辉煌地站起来,我要成为美国的精英!”
此后的十年,潘杰客从纽约47街——世界最著名的珠宝中心的推销员做起,两年内迅速成为大多数华人心目中的成功人士。不但开了一家自己的珠宝店,车子房子也都有了。这时候,潘杰客自幼执迷的文化情结开始萌芽,他加盟了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并着手策划了1994年那场被CBS、NBC、CNN等世界顶尖媒体争相报导并称之为“奇迹”的中国民族艺术家卡耐基音乐会。
在那个年代,中国艺术家的访美演出多数是在唐人街的华人餐馆,还从来没有中国的音乐家登上过世界展示艺术的最高殿堂——卡耐基音乐厅的舞台,许多社会活动家、富豪、财团,甚至中美两国文化管理部门几十年也都未能促成的飞跃。却在潘杰客的运作下成功举办了。当时现场的观众中就有20多个国家的大使和200多位外交官员,他们热烈的掌声和激动的表情足以证明那场演出的非凡意义与巨大成功。
无疑,那次演出的社会效益是一流的。潘杰客利用自己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席的身份,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绝处逢生地实现了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破天荒壮举,为推动中华民族艺术走向国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也因此迅速成为纽约华人家喻户晓的名人。但在巨大成功的背后,潘杰客又实实在在地“死”了一回,演出后的第二天,他病倒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他不懂经营管理,演出的票款收不回来,财务运转也是一本糊涂账。巨大的债务不仅掏空了他所有的积蓄,连电话服务都被电话局掐断了,这让他又回到了分文没有的原点。一时间,在纽约华人圈中关于潘杰客的流言四起,说他卷款而逃——他在美国的人生又一次一落千丈,深深地跌入谷底。
然而,他并没有去打工赚钱偿还债务,而是选择了考取管理学院。他靠着美国政府救济穷人的救济票生活,半年拼搏之后成功地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同时录取。他选择了哈佛,并在两年之后成为哈佛大学的“全A毕业生”。毕业后,在千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潘杰客成为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唯一被终身聘用的亚洲人。他仅用半年的时间就让奥迪的汽车品牌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最终接过奥迪汽车大中华区营销总监的大权,他的债务也随着奥迪的巨额薪金而清偿。
如果这就是结局,已经十分完美。但这样充满诱惑力的年薪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没有让潘杰客过多留恋,他看到了中国电视媒体巨大的发展空间。2001年初,他炒了奥迪,向电视主持人迈进,他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的“拉里·金”——中国最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并希望通过媒体更多地“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影响时代、影响人心”。他加盟了香港凤凰卫视,担任资讯台首席财经评论员、“财经在线”主持人。仅仅一年之后,在《新周刊》和新浪网联合主办的“最佳财经节目”男主持人评选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已经播出十多年的CCTV“经济半小时”的当家主持。
在凤凰卫视的两年时间让他检阅了自己当一名优秀主持人的实力,但他很快意识到这里的局限性:他的很多采访不能如愿播出。比如长达3个小时的对德国总理施密特的专访,结果却只能播报短短的几分钟。于是,为了更自由更完整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又一次选择离开。潘杰客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际化团队——泛华传播有限公司,开始制作一档专门与世界名人面对面的脱口秀节目——《21@21》。
于是,许多世界名人成了他的座上宾,一连串闪耀着光辉的名字与潘杰客联系在一起:阿诺德·施瓦辛格、妮可·基德曼、大野洋子、皮尔·卡丹、奥尔布莱特、贝聿铭、何大一、彭定康……数十位“21世纪的世界级顶尖人物”的采访在他与团队的运作下成功进行!他也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到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上!
现在,当潘杰客再次忆起往事,声音是平静的,那些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似乎也变得理所当然。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为了在节目中更好地贯穿自己的理念,他选择了独立运作电视节目,然而现实却是只有不断地投入,而没有预期的回报。他的每一步跳跃都如同他的结果一样让人吃惊,然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名士”,每一次的放弃与坚持,都是独一无二的洒脱和风流。至于潘杰客将来的结果,我们虽然无法预言,但却衷心地祝福他又一次惊人的飞跃!